|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在常德,许多市民熟悉“周碧华委员”这个称呼。
上世纪90年代初,周碧华就是全国有名的青年诗人,24岁时撰写的《一杆教鞭》,被选入全国中等师范语文教材。时为师范学校教师的他,上演了“课本上的作者亲自给学生上课”的精彩一幕。
放下那杆教鞭,周碧华成为常德日报的记者。后来的名气,有半数源于“新浪名博”的封号。他撰写的3000多篇博客时评,浏览量达到7000万人次,成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表彰的湖南唯一“十八大网络宣传全国先进个人”。
去年常德城区实施最大规模的城市提质改造工程,一度引发质疑。他以委员身份接受各媒体采访,深入浅出阐释政府决策。市民们记住了那位语气激昂、敢于担当的“周委员”。
“掰手腕”,为民生政策赢得百姓点赞
说起去年5月上马的“三改四化”工程,周碧华用“轰动全城”来形容。
这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决策的城市整体提质项目,将对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常德城区大动手术。“路改、水改、棚改;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工程浩大,史无前例。”
消息一出,引发常德上下震动。一些人公开质疑,“政府面子工程”、“不知会出多少贪腐事件”……很多市民茶余饭后热议此事。
眼看舆论偏见不利于项目落地,周碧华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结合自己撰写的提案《关于市城区部分路段还绿于道的建议》,以政协委员身份,接受全市5家媒体专访,为“三改四化”做解读。
周碧华主动站出来解读政策,由此站到了风口上,有人讥讽他“爱出风头”、“爱给领导拍马屁”。
“新一届主要领导我全都不认识,拍谁的马屁呢?我接受采访,更多是因为我认真研究、判断了这项决策对常德发展的战略意义,许多措施也与我多年的呼吁不谋而合。作为热爱常德的普通市民,为城市发展我理应不遗余力。更何况,政协委员地位超脱、视角客观,这样的身份和优势,给了我敢言的底气。”周碧华说。
周碧华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谈到,“有人担心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会加重老百姓负担。据了解,资金来源于三部分:融资、财政投入、国家相关政策补贴;有人担心‘路改’会到处开膛破肚,阻碍交通,但看问题要用发展眼光,只有超前布局,才是减少损失的最佳选择;至于棚改,更是一项让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重要举措。城市建设好了,真正享用发展成果的是我们的普通市民。”
语气里满溢着诚恳,充满了激情,几番阐释下来,舆论风波渐渐平息。有人笑称,周碧华用掰手腕的方式掰回了民众的支持。
时隔一年,常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纷纷点赞。周碧华感叹,政协委员在该言时要敢言,勇于担当,敢于去“掰手腕”。
鼓与呼,让诗墙建设者不再被遗忘
“最美政协人,‘最美’要体现在无私和公正上,如此才能对得起这称呼。”周碧华对“最美”的涵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履职要公正,周碧华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2009年的一天,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妇人敲开周碧华的门,向他推销已故丈夫的诗集。此书全由她自费出版,销量很低,不得不上门卖书。细问之下,周碧华得知该书作者是常德诗墙建设时期诗词组的组长,见其遗孀如此清贫,周碧华心中不安。
常德诗墙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批常德老知识分子到全国各地“化缘”诗书画坛名家墨宝,镌刻在3公里长的防洪墙上,创下“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的吉尼斯纪录。
“他们奔走各地,吃方便面、睡硬板铺,毫无怨言。如今随便一幅原作都价值不菲,但他们都没有私心,全部移交给政府。诗墙建成后,他们也从未向政府提任何要求。”周碧华和几位委员调研后得知,当年的建设者,或已暮年或已去世,生活普遍清贫,“他们确实被遗忘了。”
2010年,常德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周碧华作了《不能忘记诗墙建设的有功之臣》的大会发言,引起广泛共鸣。时任市委书记卿渐伟当即批示:“诗墙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她为推广常德、提升常德知名度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的建设者们我们不应该忘记。”
这年5月,常德诗人节上,垂垂老矣的诗墙建设者胸戴红花,站上领奖台。会后,几位老人含泪握住周碧华的手,连声道谢。而周碧华说,不要谢我,是政协这个平台起了作用。
周碧华的悲悯之心是出了名的。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当晚,灾区惨状让他彻夜难眠,他披衣起床,创作了一首诗——《那只手,那支笔》,在网上广为流传。中央电视台赈灾晚会上,周碧华受邀朗诵自己写的这首诗,为灾区儿童募捐。央视7次重播,令无数观众动容。
当幕后,编撰百万字文史丛书
周碧华任常德日报社副调研员、主任编辑。在新闻行业驰骋20余年,从记者干起,获奖众多,既办过晚报,又当过杂志主编,还担任过网站总监。
在他看来,委员履职,可与职业特长结合起来,记者写稿子需要洞察社会,委员写提案也需敏锐的洞察力。运用得当,两者可以互为补充。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周碧华了解到常德市学前教育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做新闻报道时机尚不成熟。但问题重大,并不能因此置之不理,周碧华立马想到,可以政协委员身份写一份提案。
当年春节前,周碧华冒着寒风,与几位委员一起到德山、武陵镇和市城区调研学前教育现状,参加各类座谈会11场,明察暗访了市城区各类幼儿园30多所。在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半年前,他提出了关于重视民办幼儿教育安全现状的六点建议,引起相关单位高度重视。
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周碧华将特长同样用到了编撰政协文史资料上。担任委员6年间,他参与编辑出版《春天的记忆》、《知青纪实》、《南下干部》总计百万多字。
周碧华挤休息时间编撰这百多万字。高温天,因胃病开不了空调,他就光着膀子改稿。有次为了赶进度,大年三十都在家中埋头改稿。
每编缉一本文史资料都要花费很多业余时间,但他毫无怨言。他说:“政协汇聚了很多各界优秀人士,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履职奉献。做点文字工作,也算添砖加瓦,尽一份力了。”当得知其编辑的《知青纪实》获全省政协文史资料评比特等奖时,他开心地笑了。
(原载《湘声报》2014年5月26日,记者记者 郭俊杰
龚菁琦)
2015-01-22 01: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