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588-1679)曾说过,人的一生始终伴随着欲望和恐惧。他说:“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也不可能没有恐惧,正如同不可能没有感觉一样。”
人和宗教靠拢,就是因为人有欲望而又对事物把握不定,因此处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故而寻求不可见的力量,于是宗教孕育而生。
在此基础上,我还想到,人克服欲望主要还要依靠社会整体的物质发展水平,而克服恐惧则需要借助个人发展的精神力量。人的欲望分为单纯追求生存质量的欲望和人际交往作用下诱发出的贪欲,因此,当一个社会成为全面高度富裕而且均富的社会,其公民的物质欲望自然会下降。昨天和便利店的中国60后夫妻回忆曾经的中国,曾经的我们,最大的欲望就是家里有卫生间,有抽水马桶;24小时有热水,洗澡不用在家里烧热水将就,不用端着盆拎着桶去公共澡堂;希望家里有暖气,终年恒温。现在我们在加拿大这些都有了,因此欲望减退了不少,再有欲望那恐怕就是要黄金马桶和黄金浴缸了。
当然,欲望还会有,只不过淡泊了很多,除了因为社会整体物质水平的原因,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远离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也恰恰是某个高僧所说的“闭关”的原因。人的内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都是周围的人给的。所以,“闭关”的目的就是远离尘埃,恢复内心之明镜。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举过一个例子,有个人羡慕别人有爱马仕的包。可是假如你到了火星上,就你一个人,拎着一个爱马仕的包有什么用呢?给谁看呢?所以说,生存之外,人的很多欲望来自于周围人的影响。人“闭关”时才会更加意识到本我,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都是活给别人看的,而不是为本我而活。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圈——给你内心带来清净的人,你可以保存、珍重;那些给你带来污垢的人,你可以选择远离和删除。
克服恐惧则需要借助精神的力量。人一生有多种恐惧,而人的终极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什么都不信的人往往最怕死。归根结底,信基督教本质目的是教人不怕死,而信佛的本质目的是教人了生死。曾有一朋友,自己什么宗教也不信,但是鼓励她妈去信基督教。她说道:“老太太现在天天去教会也蛮好,自己最起码不再怕死了。”
人的一生就是处理欲望和恐惧的一生,自始至终,永不停息。人的一生也是学习的一生,只有学习才不枉来这世界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