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看,今天钢铁和煤炭两大行业去产能将成为政府重点工作。媒体报道说,八省市钢铁、煤炭去产能计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按照今年春节前国务院发布两大行业去产能指导意见要求,钢铁、煤炭行业3-5年内各压缩产能1亿-1.5亿吨和5亿吨左右。但从八省市上报方案看,此次去产能大战中,地方计划力度似乎远超国家预期,一些已经形成方案的地方提出的去产能目标累计总量可观。比如煤炭行业去产能,现在这八个省的目标已经占到了国家计划的90%,如果31个省市数字加起来甚至可能超出国家计划的一倍。
这着实有些过分了。当年扩大产能的时候“大跃进”,现在以同样的姿态反向而行,都应当属于失当行为。去产能首先是要去掉落后产能,而绝不能单凭官员“拍脑门”。所以,去产能需要一个技术评价的前提,然后才是平衡各地具体情况,摆明去掉哪些落后产能。所以,对中国而言,去产能是一个中央主导的科学决策过程,而不能依靠地方自己决策。因为,各省有各省的情况,如果单纯依赖各省决策,势必导致本位主义,仅依据本省需求安排产能,那问题就大了。
我认为,去产能是一个总量调控问题,必须由中央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分清主次,统一部署。尤其是煤炭行业,各省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优质、分布集中的省份去产能过度,必然导致全国煤炭供不应求,如果沿海省份、煤炭储量较低、品级较低的省份加大进口,势必推高整体煤炭价格,这对中国实体经济发育没有好处。比如,这次山西省提出,计划到2020年压减煤炭产能2.58亿吨,贵州计划用3至5年时间压缩煤矿规模7000万吨左右,河北则提出到2017年减产4000万吨燃煤等等。如果各省都这样各自为政地搞,用不了三年,中国煤炭市场会不会出现短缺?我看悬。
再有,去产能要有发展的眼光。煤炭也好,钢铁也罢,未来发展的需求必须考虑在内。不要现在去掉了,未来再搞重复投资。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钢铁消费量500公斤左右,与发达国家的600公斤还有一段差距;从钢铁积蓄量看,发达国家一般人均水平在8至10吨达到平衡——既消费量和折旧量基本平衡,但中国,2013年只有4吨出头,目前也不过4.5吨左右。所以,我们需要发展地看中国钢铁需求。当然,我们同时还要考虑到新能源、新材料的发育。这方面的统计十分困难,但毕竟可以大致预估已经出现的新材料、新能源对钢铁和煤炭的替代数量,其实也可以大致对未来5到10年的钢铁、煤炭需求量做出判断。
我们当然知道去产能是块“硬骨头”,但越是困难的问题,解决起来越需要“科学决策”,越需要有数据支撑,越需要逻辑服人。我认为,现在中国对去产能定性分析过多,而定量分析过少。我们能看到的数据大量都是“眼下的供求数据”,而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数据,缺乏横向比较数据。
另外,中国经济是不是需要全面转向内需经济?钢铁的出口我们还要不要?如果中国未来转向精钢出口,中国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储备?有些问题,现在是,未必将来还是。就算中国钢铁技术需要极大的提升空间,那粗钢从何而来?进口还是自给?所以,技术进步同样的系统性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我发现,许多人把粗钢生产当做落后产能,这可能是大谬。炼钢是分步完成的,没有粗钢就没有精钢。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尺度,充分认知生产工艺和流程,不能只见精米饭,而把秧苗当草除。
我当然赞同去产能,但必须科学施治,不能把去产能也当成大跃进,那可是真有点折腾了。
2016-04-12 0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