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过一部很有名的法国电影,比较大胆出格,在法国片名叫《37度2》,到了英美国家片名改为《Betty Blue》,到了中国,虽未影院发行,但是DVD随处可见,片名改为《巴黎野玫瑰》。笔者跟包括英、法、俄等国的朋友们提起此事,他们有的捧腹大笑,有的抓耳挠腮,说道:“怎么一个不如一个?” 言下之意,法国在欧美国家中被认为是文化品味较高的。
笔者的巴黎之旅,感受到这个国家不仅是文化大国,更是文化强国。中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强国;中国大陆严格来说只有“党文化”。日韩两国,相继不遗余力输出自己的“文化”,其实他们的文化都是舶来品,原版都在中国;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原本可以和法国比肩,一西一东,遥相呼应,但是中国却没有做到。
文化如果只被精英阶层所特有,那就不叫一国之文化;文化应当被广大平民百姓分享,渗透并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法国虽是面积和人口上的小国,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出版大国。书店、书摊、书展、图书馆和读书人随处可见。
当然,地铁上也有玩手机的,但是读书人看上去比中国地铁里多不少。
巴黎的文化还体现在公共场合市民的公德修养上。虽然巴黎是个花花世界,鱼龙混杂,真善美假丑恶每天都在上演,但是在任何公众场合,在地铁里,礼貌相让还是很普遍的,和加拿大、美国等所有西方国家如出一辙。当地华侨也一致说:“老外们这一点不得不承认,确实比中国人强。他再一肚子坏水儿,他再坑蒙拐骗、吃喝嫖赌,但是最起码在地铁里不抢座,不推挤,不喧哗;该排队他也会自觉排队。”
巴黎的文化还体现在街头艺人的演奏水平上。巴黎圣母院广场上一少年手风琴演奏,技艺相当高超。在另一街心花园,笔者看到三个男士边弹边唱卖艺,居然还分有声部,其和声之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笔者感慨,这巴黎街头艺术家,随便拉一个都配上央视春晚而且绰绰有余啊!
巴黎的文化还体现在街头小贩身上。一少年卖煎饼果子,他的小推车优雅可爱,他的妆容清新亮丽。即便和油烟打交道,他也穿着光鲜,白衬衣、黑马甲、蝴蝶结,仿佛在向路人和顾客骄傲地展示自己的尊严。笔者当时感慨万千,中国街头卖煎饼、油条、麻辣烫的人啊,你们何时能不被城管骚扰,不被刁民谩骂?
巴黎的文化还体现在市容上的每一个细节上,如指路牌、大排档、书报亭,这些东西的设计都和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放眼望去,不仅没有造成视觉污染,反而为古色古香的市容画龙点睛。笔者感慨,都说台北比大陆更有传统文化底蕴,但是那破破烂烂、满目疮痍的铁皮屋、大排档、小饭馆,难道就是文化?台北人总爱找理由,说是市政建设有配额,有限制,难道人家历史古迹遍地的巴黎对于市容就放任自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