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1、 一条源自“券商中国”的报道今天被财经媒体大量转载,报道称:截至今日(2月22日),已有375家银行
公布的2017年同业存单融资计划,合计规模约14.39万亿元。这一数据比2016年全年同业存单发行总量13.25万亿还要多出1.14万亿,这个数量是2015年5.3万亿发行量的近3倍。据统计,2016年10月之后,同业存单净融资
额出现大幅萎缩。但如今,同业存单已卷土重来,今年2月份,同业存单迎来爆发式增长。近2月13日到17日的一周时间,同业存单一共发行了627只,总发行量达到5994亿元,较前周增加350亿左右,创历史单周发行最高记录。
2、 毫无疑问,同业存款的资金来源为货币市场基金,而且文章给出的数据证实了我们此前的判断。在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只有1.75%,而货币市场同期利率已经高达4.02%,并使货币市场基金7天期年化收益率达到3.7附近。这样的市场构建了227个基点的无风险套利空间,这势必导致货币市场基金再度爆发式膨胀,而相应的,商业银行存款严重不足。
3、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计算,2016年12月,银行从非金融机构和住户吸收的各类存款只占总负债的约62%,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大银行还好,吸储能力较差的中小银行,日益依赖同业存单主动负债,不断发行同业存单。根据国泰君安
债券团队的报告,中小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量可以占到全部发行量的88%,新增负债来源的30-40%源自同业存款。这就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现状,尽管货币
供应量依然保持着两位数增速,但银行系统依然面临资金饥渴。
4、 文章称:“在央行
着力去杠杆,控制银行同业业务扩张速度的当下,这一现象令人震惊!”不止如此,商业银行融资成本随之上涨。我坚信,这样的成本首先是实体经济买单,也就是说,谁贷款谁买单;其次是中国老百姓买单,企业商品因财务成本上涨而形成的涨价,最终必然变成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5、 这当然是央行惹的祸。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时候,为什么任由货币市场利率如此大幅攀升?如果你要加息,为什么不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同步上涨?为什么要给货币投机者构造如此良好的套利机会,却对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充满不屑?
6、 2016年底,债市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市场十分恐慌,债市剧烈调整。几乎所有人都评论此事是央行刻意压制债券市场的杠杆率。如今,严苛的资管规范也在不断强化,这似乎都指向了对杠杆的厌恶。我也非常痛恨“过高”的金融杠杆。但我们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说,债券市场杠杆率过高,是因为债务太多?还是因为钱太少?如果去掉债市杠杆,那债券市场是否有足够的、实实在在的钱去支撑?如果没有,那中国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将达到多高?
7、 再有,央行是不是有能力减低金融杠杆?我看不行。原因是,多年的金融改革,已经使中国金融市场的体量壮大了很多倍,每一个市场都会沉淀相对数量的资金,都需要众多的人、设备和巨额的交易去维系其生存。也就是说,中国的金融成本早就今非昔比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央行是否计算过全部金融市场的货币需求量有多大?如果你没有给出足够的货币,那我可以肯定,你在债券市场去杠杆,一定会有新的杠杆从别的地方冒出来。现在不就是吗?债市去杠杆的结果是,杠杆又从同业存款市场冒了出来。如此“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故事我们还要讲多久?
8、 很多人都认为商业银行是央行的“亲儿子”,但实际早就不是了。我理解,中央银行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必然是以华尔街为榜样,其结果一定是“以直接融资取代间接融资”。因为央行认为“养儿子很累、很麻烦”。所以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而各式各样的所谓“市场化金融或准金融行为”获得“无度的鼓励”。在我看,这就是中国金融当下的时局。
9、 但我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老百姓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适用“直接金融主导”的市场体系?“资产荒”和“资金荒”的同时存在,实际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适应。因为,“资产荒”体现的是:“太多的钱”追求固定收益,以致固定收益类金融商品“质次价高”,不仅收益率极低,而且打破“刚兑”,失去了保本保息的“百姓意愿”;而“资金荒”体现的是:太多的金融或准金融市场对“低成本”资金的渴求,谁都要吃饭,可谁都吃不饱。
10、 这样的金融市场不发生大的混乱才怪!实体经济不受摧残才怪!
2017-02-23 03: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