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韩少功不受何种剌激不会成小说家?
韩少功尽管目前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以他的学识和扎实的写作功底,碧华先生一直认为他是中国当代一流的小说家,并非因为他是我的学长的缘故。
1980年秋,我考入湖南师院中文系(现湖南师大),进校便听高年级的同乡神秘地讲述,中文系的学生中藏龙卧虎,作家都有一大把,有韩少功、张新奇、钟铁夫、田舒强、骆晓戈等等,这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在一个乡下孩子的心中,作家是了不起的人物,而现在竟有这么多作家一同在一栋楼里上课,说不准还与谁擦身而过哩。
大二开学后不久,学校广播里突然反复地播出一条喜讯:韩少功同学的小说《西望茅草地》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记得当时许多同学都是站在马路上听的广播,大家一个个欣喜若狂!韩少功的形象立即在我们面前高大了许多。要知道,打倒“四人帮”以后,国家百业待兴,科技方面一下也难有重大成就来鼓舞国民,而文学艺术的复兴便走在了前面,那时一个全国短篇小说评奖,都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是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全国有那么多作家,我校大四学生韩少功竟能获奖,全校师生怎么不觉得无比自豪呢?
不久,年级里的几个文学爱好者便游说韩少功师兄给学弟学妹们讲获奖感受,是在我们年级的阶梯教室进行的,能坐百多人的教室挤满了,这是我进校一年来第一次看到韩少功,单眼皮,很和善的笑容。一个多小时的讲述,他并没有讲小说创作技巧,而是重点讲他的创作经历和这篇获奖小说的“遭遇”,所以尽管过去34年了,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韩少功说,他中学毕业后,尝试写作,去商店买稿纸,售货员是个漂亮女孩,那时在国营商店当个售货员都是很神气的,她见眼前的小伙子戴着斗笠,土里土气,便露出一脸的鄙夷之色。韩少功当时就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发表作品。但他的创作之路并不顺利,直到1979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月兰》后,心里才感到一丝慰藉。至于获奖小说《西望茅草地》的发表更是一波三折,他首先将稿件投给了省作协机关刊物《湘江文艺》,两个月后退回来了,编辑只写了很简短的评语:“因未达到发表水平,特奉还。”韩少功不甘心,他自认为这篇作品比《月兰》写得更好,《月兰》既然能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这篇作品怎么在省级刊物连发表的水平都未达到呢?于是,有一天下课后,他揣着稿件过了湘江,找到《湘江文艺》编辑部,接待他的一位老编辑粗略地看了几页,便摆摆手说:“小伙子,你精神可嘉,但还需努力。”韩少功怏怏地离开编辑部,他觉得自己就是匹千里马,只是没有遇到伯乐而已。放暑假后,他索性坐火车到了北京,大汗淋漓地找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呈上自己的小说,没想到编辑很快就给予答复:“先留用”,这篇小说就这样很快地发表了,而且一举夺得1980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韩少功给师弟师妹们重点讲这段经历,我当时揣摩他不是得意,不是泄愤,而是告诉我们创作的道路是艰辛的,要不怕挫折。
就在韩少功给我们讲课的这一年,他又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飞过蓝天》,而且又夺得该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连续两次夺此大奖,在当年的中国作家中并不多见,韩少功一时成为小说界的红人。有时,人生太顺也许不是件好事,人生需要磨砺,需要挫折,需要刺激,假如韩少功面对《湘江文艺》的退稿而对《西望茅草地》失去信心的话,那么,他就不会获得1980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了,甚至也不会激起之后的冲天创作热情。
现在,韩少功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还有译著,在中国文学界都是独具风格的,他在当年下放过的村里修了农庄,过着悠然见南山的日子。本月下旬,他将应我所在的媒体之邀前来讲学,34年之后,韩少功应该再不会讲那些挫折的事儿了,如今的他,显然已有了大儒之气。
2015-07-05 16: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