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室内博物馆的前台,由于是免费参观,就一个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言谈间露出的笑容绝对朴实真诚,这是大多数瑞典人的那种微笑,沁心抚肺,更何况还是一位金发美女呢?
前台的对面是一个商品区,有许多东亚国家的商品琳琅满目地摆在那里供游人选购,中国的商品居多。
大红黑底的“道”字在柜内格外醒目,汉字历来被瑞典的艺术家当作创作元素而尽情发挥。
前台的背面是一个咖啡厅,可供游人小憩和小斟一会儿。
馆内还陈列有安特生当年来华时的护照、农商部的聘书,以及中国方面接受交还彩陶所打的收条。安特生的工作不是不道德的劫掠,而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就凭着安特生在中国的这一系列重大发现,称他是中国考古学的拓荒者、北京猿人之父和仰韶文化之父都是无愧的。安特生原来的专业并不是考古,他是瑞典的一位地质学家。他出名很早,到过南北极考察,曾任万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他在1914年应邀来中国,在农商部任矿政司顾问。当时的北洋政府延聘这位洋教头的本意是想实业救国,雇他来找矿采矿。但安特生却在找到几座富矿之后,无意间从“龙骨”中发现了北京周口店的地层里有动物的化石。他通过发现的两颗猿人牙齿在中国发现了新的人类,这是在亚洲第一次发现人类的化石,这就是“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证实了他判断的正确,他是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者。
就是这个发现使安特生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改变,北京猿人使他从一位地质学家转变成了考古学家。安特生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中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田野考古的方法去分析地层,如何去分析出土文物。他从科学的角度给中国人一个方法,他的发现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安特生之后的无数次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他对中国彩陶的推测和判断是正确的。
安特生得知在河南一带也有大量的龙骨出土,结果在渑池县的仰韶村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后,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和工具,安特生将它命名为“仰韶文化”。这是在亚洲第一次出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史前史上的一个空白。安特生又继续前往甘肃和青海地区进行考察,一次,他在兰州为一群学童做彩陶的讲解,随即就有人拿来了几只完整的彩陶让他买下。几个月后,他雇了整整25辆马车来装运他收购的文物回京,从此,蕴藏在西北厚土之下的彩陶文化之谜被他揭开,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彩陶,蕴藏量更加丰富,制作更加精湛优美,而分期也更多,一共有50多处遗址,有仰韶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齐家文化,为中国古代的陶器提供了多种形式。
这是距今已有4500年前历史的“半山人头像”陶罐盖,1924年安特生发现于甘肃广河县半山遗址,是中国史前人类制作的器皿之盖。设计之巧妙,制作之精美让人感叹。
这两件价值连城的孤宝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让我们有机会同4500年前的古人进行一场柔美的对话。对于瑞典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东方文明的巡礼,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在中国出土的文物远在异国他乡扎根,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唏嘘感慨的遗憾……
安特生一共发掘出了大约3万件未经修复的陶片陶器,由于在这些考察中有瑞典皇家的经费资助,也有瑞典的科学机构和科学家参与研究分析,更由于当时的中国缺少研究的人才和条件,所以中国政府和瑞典签定了协议,同意安特生把他发现的彩陶运回瑞典进行研究,在研究完成后,再把其中的一半归还给中国,两国共享发掘成果。对于这一切,安特生都照办了,他回国后任新成立的远东古文明博物馆馆长,整理出了400多件彩陶,对它们进行建档、保护、修复和定名,然后在9年中分7次将同样数量的彩陶归还给了中国,现在远东古文明博物馆里的这些彩陶就是他留下的那一半。其中,标有“P”字母的文物被送还了中国,而标有“S”字母的则留在瑞典。现在馆内陈设的彩陶底部,有些还能看得到暗淡的“S”字母。而送回中国的那一半则经过半个世纪的战争劫难之后,则片陶无存了。
在安特生之前,中国人对彩陶一无所知。重文轻科的中国人习惯通过典籍来阅读历史,从来不通过文物来发现历史。历朝历代频繁的更迭,由于无知毁坏了许多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链条。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只有3000年,人类的早期史只能附骊于神话,封建时期的中国人甚至视从墓葬中出土的陶瓷器为不吉。眼前,一只红陶的双耳尖底瓶就静静地横卧在橱窗里,细长的器身,微有起伏,光滑得如同瓜匏,上面还留有细密的篾划纹,这是史前古人留下来的痕迹。两只系耳安装在靠底部,古人就把它悬挂在三叉枝上,架在火上烧开。水的重量集中在瓶底,就能保持直立状态,打水或倒水时,只需要轻轻一按,瓶口就会轻巧地倾斜,从而达到省力的作用,这是古人巧妙地利用了杠杆原理来作的发明。连渊博多识的孔子见到这种尖底瓶时竟茫然,不知这是上古太初之器,便主观地称它为“欹器”,将它誉为“中则正,满则倾”的道德良器。
这是九个多采多姿的龙组成的一尊墓葬品,混身上下嵌满珍贵的孔雀石,据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文物约为公元前770年--481年间。
柜中的大鼎名为“吴王子鼎”,是春秋时期楚国吴王子墓冢里的随葬品,距今近3000年,攀绕着此鼎全身的雕刻着的抽象式的龙图案,震惊世界,这种工艺当时在世界上是首创。
这里陈列的是夏、商、周朝代的各种精美珍奇的青铜器皿,各个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展馆的地面上嵌刻着各个中国历朝历代名号,使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你所需要的年代,整理系统,清晰简便。
秦朝的青铜器
回国后查资料得知此图书馆名为东亚图书馆,如今已成为瑞典汉学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汉学研究者借阅中文图书、查阅研究资料的借阅场所,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也定期在此举办研讨会,世界各地的汉学家也经常到此访问。这所由瑞典皇家图书馆、远东文物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中文书刊合并到一起而形成的东亚图书馆,是北欧最大的汉学图书馆,其汉学藏书也享誉欧洲。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瑞典几所大学的中文系学生和汉学研究者。该馆馆藏以人文科学为主,约有中文书籍十万多册以及大量中文报纸刊物,其中有不少珍贵的中文典籍、善本图书和大型工具书,如《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馆内还收藏不少中国“文革”期间的书报和油印传单,如各种版本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文化大革命文件汇编》,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重要社论以及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等文章的单行本,红卫兵各种小报和传单等。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将自己早年在中国蒐集的一些文学作品手抄本也捐赠给这所图书馆。高本汉也将自己的大量中文图书捐赠给了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