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前十强来前十强,旅游事业要加强,白莲崖水库闪金光,四望山上引凤凰,白马尖下更兴旺……”临近农历新年,稚嫩的童音和着铿锵的锣鼓声,一段极具地方特色又类似小调的唱腔在霍山县大化坪镇大化坪中心学校的礼堂响起。寒假前夕,大化坪中心学校六年级的20余名学生正在排练当地几近失传的花鼓灯表演以迎新年。
顺着歌声,记者来到设在学校食堂的小礼堂,舞台上,20名孩子穿着各种服装认真地舞灯排练。舞台中央穿蓝色服装的男生是“主唱”,他摇着羽扇,在几名穿着红、紫、黄色服装,举着花鼓灯的孩子“伴舞”下,用地道方言和花鼓调生动地演唱。一旁还有几名男生敲锣打鼓伴奏,其中的一名胖胖的男孩是“鼓手”,他聚精会神扬起鼓槌打着鼓点,节奏鲜明。
“孩子们排练的节目叫‘花鼓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音乐取材广泛、节奏多变,舞蹈动作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又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排练现场,大化坪中心学校校长徐绍明向记者介绍道,“快要过年了,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孩子们多排练,打算春节时候在镇联欢会上给大家展示,增添新年喜气,也让老百姓记住家乡的文化。”
记者从徐绍明的口中得知,“花鼓灯”曾经是霍山县大化坪镇青枫岭村一带盛极一时的传统曲艺,逢年过节时,“花鼓灯”在走乡串村中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而在娱乐形式多元化的今天却日渐衰落,现在更是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徐绍明说,如今,多亏了当地青枫岭小学的校长黎明,是他让孩子们“触摸”并学习传承这项几近失传的传统曲艺。 “我们这里的‘花鼓灯’既无曲谱,也无词谱,过去一般是由艺人们口口相传,逢年过节由主唱配合着7到48盏不等的花灯表演,甚是热闹。然而到了1998年,只有四五名老艺人会唱,现在只剩一两名老人能唱了。”黎明说,正是担心这项传统曲艺失传,从1998年起,他就在青枫岭小学教孩子们学习传唱“花鼓灯”,“三年级以上的孩子我都教,算来也快20年了,只有两三百名孩子学过。”
黎明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传统曲艺,自2016年秋学期开始,大化坪中心学校在六年级专门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花鼓灯》,并将此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因为没有曲谱,他便和当地另一位70多岁的老艺人许昌木隔三差五下山来教孩子们。同时,他还着手和老艺人一起整理传统的词谱和曲谱,并结合近年来党的惠民政策和当地发展及变化谱写新曲目。“老的曲目要传承下来,也要紧跟实际推出新的曲目,这样才能吸引人。”
“这学期我们一直在学习花鼓灯表演,这个月排练更多一些,现在我已经能唱七段了。”在排练告一段落时,穿着蓝色服装的“主唱”彭卫佳从舞台上跳下来自豪地告诉记者。当地的传统曲艺,用霍山方言唱出来才最为正宗,为了学习“花鼓灯”特有的方言腔调,彭卫佳也吃了不少苦头,“一开始觉得不好学,但现在觉得很有意思,我以后还想跟着老师学习更多的曲子。”
“这几年山村教学点生源少了,青枫岭小学也不例外,所以我就请黎校长把他的花鼓灯课程开到我们中心校来,这里孩子更多,更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徐绍明介绍说,下一步,学校还打算让更多低年级的孩子接触这项传统曲艺,“毕竟学校有责任将这项民间曲艺传承下去。从现在情况看来,孩子们对这些传统的艺术还是有很大兴趣的,这也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来源:《皖西日报》头版 本报记者:储勇 单姗文/图)
2017-02-14 17: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