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为何今天人与人的关系很容易打死结
——从杭州女子携骨灰盒打的被拒载说起
○许石林
数年前,我写过一篇谈节日文化的文字:《礼仪缺失,必然迷信猖獗》,看看当下的中国城乡社会种种人情往来,市井百态,尤其婚丧嫁娶之事,越来越让人感觉迷信是越来越猖獗了。
日前,杭州张姓女子与父母、亲戚携带外婆的骨灰,从殡仪馆打车,被司机拒载,新闻闹得很大,网上评论汹汹。我注意到网上的评论,直肠子好心人没好气地说:司机自己家就不死人?司机自己就永远不死?将心比心者说;反过来想,张姓女子如果自己是司机的话,会不会拒载?
这两者都是好人好心说的好话。可是,这仍然是一个死结:遇到这种事,双方怎么办?到底该不该拒载或被拒载?
我在朋友圈评论道:这种事在敝乡非常好解决,根本就不是个事儿。许多朋友看后,纷纷留言咨询:怎么解决?怎么就不是个事儿?
我先说说敝乡怎么处理这种事;人或老或病,有急送医院治疗,中途死亡者有之、到医院死亡者有之,都是用自家的车或亲友的车、有的就是用出租车运回死者家中办丧事,至今我从未听说过发生拒载的事。现在我根据老家的人情语境去想像,如果有人拒载,他会遭受非常大的舆论压力,甚至给自己惹麻烦——他家今后若有老人去世,很可能遭到乡亲以拒绝帮助办丧事的制裁。这就是风俗的力量。这个风俗,是良风美俗,不是吗?
昨日,见杭州这单拒载新闻,我与亲友谈论,如果司机年轻见识少,心理真有顾忌,怎么办?有人随口就说:很简单嘛,要是发生在咱老家,张小姐应该早早准备好一块红,见司机就先让她父母给人家搭上红,再给个红包,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嘛。举座无不粲然称是。
红,就是数尺长一块红绸子或红布,有的直接用一块红被面,男左女右从肩头斜下到另一边腋下拴上,谓之搭红;红包则无论钱数多少,用意在红不在钱,当然,事主不应该太寒酸,敝乡俭者不低于十元,丰者亦不过百元,事主还不能过份夸张地多给司机,以免破坏风气。如此,双方在一种礼仪的默契中,完成各种信息的对接。既庄敬又客气,所有所谓臆想三的晦气和迷信,统统没有了。这就是仪式的力量,这个仪式,是非常得体完美的仪式,不是吗?
关键是,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就是说,如果谁用车载了骨灰、尸体或棺材还让人家给他搭红,这人就让人看不起,认为难说话、狡嘴,也要承受如上压力。
敝乡风俗,非常乐于帮他人办丧事,非但不以为晦气,反而认为很吉利。本村在外地工作的人,会叮嘱留守在家的亲友,一定要及时告知本村老人去世的消息,百里乃至数百里之内,必然返乡帮助办丧事,实在走不开的,也会打电话、捎信回去向丧家吊慰、打招呼、解释,当然都会获得谅解。村民平日邻居之间有矛盾者,遇到邻居家有丧事,也会率先主动上门吊慰并帮助办丧事,丧主见面,分外感激,往日无法消弭的矛盾,于此得解。周围其他人也都在看,看某家有丧事,与其有矛盾的一家人若不去帮助办丧事,必暗地谴责,他也会遭到一种如上巨大的心理压力。
忠鲠孝义以教君子,因果报应以警愚俗,迷信从来就是给愚夫愚妇准备的一碗心灵鸡汤。中国古人从来不忌讳给别人办丧事:父母丧,儿孙葬之以礼;师傅逝,学生葬而服心丧;朋友死,义葬而祭之如仪,即在自己家给朋友办丧事;有的与死者有特殊关系,三年之服既除,也有为死者追服即继续穿孝者;至于见荒野无名骸骨暴露,瘗之祭之,使亡魂安息者,观诸古籍,在在有之……这些中华祖先留下的文化礼仪和文明风俗,实在是取之不尽的能量,温暖着漫长的历史、抚慰着坚硬的现实,也应该照亮遥远的未来。
我庆幸并感激自己的老家,仍然将如此深厚的文化风俗,转化为一句简洁的俗语,根植于人心:“宁停丧,不留双。”如果据此说吉利,给人办丧事是吉利的,而随便容留男女,才是不吉利的。前者厚人心而敦名教;后者败礼教而坏风俗。就是说,司机应该以帮助别人办丧事为吉利,而你平时深夜候在娱乐场所门口载客,让男女在你的车上亲热才是不吉利和危险的。
再说张小姐,凡事豫则立,外婆去世那么大的事,不事先预备,仓促叫车,是为不敬,无礼;司机有所顾忌,此凡人之常情,可谅,张小姐不能随机应变,以当地风俗化解,是为无仪。
其实,司机与张小姐所在地区,估计也早已丧失旧礼俗,新礼俗还没有形成,人与人相处,没有了礼俗的谱,或有谱但残缺不全,于此处漫漶损失,双方进退无据,必然形成死结,最终要诉诸法律、公之于媒体。
礼俗消失,即没文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很容易打死结,且无解。“民免且无耻”,于此可知。
由此想到现今民间婚丧之事出现的种种奢靡浪费、淫秽表演、荒诞迷信等等怪相,困扰着民众以及地方政府和官员,负责任的官员下决心要整治和清除。但是,在你的好心办好事之前,一定要先认识到:正是由于正常的礼俗被荒废、破坏,这些伤风败俗、违背礼仪的怪事才层出不穷,无法节制。千万不能将你当下所看到的种种怪现象视为传统礼俗,这个黑锅,传统背不起,那些曾经温暖着漫长的历史、抚慰着坚硬的现实,也应该照亮遥远的未来的传统文化,也不能受此诬枉。
2017年2月25日
2017-02-24 19: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