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报道经常会出现“极具煽动性”新闻标题,这十分有害。比如,今天就有媒体以“居民购汇冲动达到顶峰”为题,实际说的是“人民币没有长期贬值的基础”。也许贬值制作这等标题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认真阅读内容,那应当有情可原,但问题是,在浮躁的年代,许多人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然后依据这样的标题就去指导行为和言论,这是挺麻烦的事情。所以,有关部门应当引导,在汇率这种牵涉国家核心利益的经济报道上,标题使用应当更加准确,更加平和。
所以媒体人都该明白,汇率问题是国家利益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情绪”。境外势力要完成对人民币的攻击必须利用公众情绪,而影响“公众情绪”一定是通过媒体。所以,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去年年底,一条传言在市场上流传:“2017年1月1日开始,中国老百姓每年可以兑换5万美元的经常项目额度将被削减或改变”。我们严正指出这种传言可能带来的危害。元旦期间,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外汇管理新规”,但并未发现居民经常项目下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有什么变化,从而正式此前的传闻是谣言。这样的做法影响极坏,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予以及时澄清。试想,如果老百姓认为人民币兑美元还会贬值,那是不是希望多换一些美元?如果有人说“未来某一时刻老百姓不能换汇了或减少换汇额度”,那老百姓会做出怎样的举动?赶快换汇,尽可能多换,能换多少换多少,对吗?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老百姓“恐慌性换汇”的结果是什么?是不是大量消耗中国的外汇储备?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企业和老百姓有103万亿人民币的储蓄存款,如果这些资金去大规模消耗仅相当于21万亿元人民币的外汇储备,那会是什么结果?我坚信,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便会为发起人民币贬值攻击的“国际金融巨头”铺平道路,扫清障碍。毫无疑问,对于中国这样的弱势货币国家,外汇储备不只是日常对外贸易结算的“外汇资金池”,更是中国经济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
我认为,中国财经媒体的“不当报道”对老百姓信心侵蚀始终存在,而境外媒体就更不用说了,这个“量变”的过程如果不注意,发生“质变”就晚了。别忘了,足以让人吃惊的事件已经出现多次了。12月28日,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汇率在6.9500-6.9666元区间平稳运行。但却有个别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突破7整数位心理关口”,对此行为我们表示谴责,并保留进一步追究责任的权利。以上这段话是12月28日晚间23点48分,中国中央银行通过官方微博向社会公布的一条“澄清信息”。此事由彭博社的一条简短报道而来,它说:“在岸人民币兑美元
突破7整数位心理关口,最低触及7.0121元”,而全球多家媒体援引这个数据发布报道。
这只是个偶然的“乌龙事件”吗?毫无疑问,它必然会让我们联想到二十多天以前的12月5日,Google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汇价居然跌破7.4这件事;与此同时,全球知名外汇网站XE也给出了美元兑人民币
日内高点7.46094的报价。此事引起市场震荡,业界吃惊地看到,仅仅一夜之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居然从6.8狂跌到7.4。
彭博社、谷歌、XE这都是全球顶级的财经新闻媒体,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实际上,围绕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近出现了大量“舆论陷阱”。比如前不久的“人民币兑美元必须坚守6.8底线”的报道和“中国外汇储备必须坚守3万亿美元底线”的报道同时出现;现在又出现一种新说法:2017年1月1日开始,中国老百姓每年可以兑换5万美元的经常项目额度将被削减或改变。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舆论陷阱”?因为,这类舆论都隐藏了诱发市场恐慌的元素。比如我们过去严正地指出:把“人民币兑美元6.8底线”和“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底线”摆放在一起就是“陷阱”。原因是,如果中国政府坚守6.8底线,那势必需要大量抛售外汇而使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保;如果中国政府不抛外汇而坚守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那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势必跌破6.8。由此可见,这是个二者必居其一的“两头堵”陷阱,所以不管是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8,还是中国外汇储备跌破3万亿美元,或许都会引发市场恐慌,而它们希望的正是这样的结果。
实际上,我们需要弱化“破7”的问题,这有什么意义?人民币汇率6.9和7.1对于那些“不到境外消费”的、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有什么本质区别吗?但为什么这个时候一些媒体拼命渲染“人民币破7”?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极易帮助“人民币掉进舆论的陷阱”,帮助推高中国企业和老百姓的换汇情绪。所以,我们无论如何要拆穿这样的“阴谋或阳谋”。我希望有人能够明白,弱势货币国家对抗金融攻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唤起国民的爱国热情”。当年,韩国人把自有的黄金捐献给国家的壮举,不仅让人感动,更是韩国之后经济恢复的重要动力。
2017-01-03 03: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