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自然气盛——《清风明月旧襟怀》序
○邹金灿
这已经是我为许石林先生的书所写的第三篇序了。
必须说一下这段奇妙的历程。许石林先生年长我二十岁,对于我来说,他的身份可谓亦师亦友。认识他的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这些年来,我对这个世界的很多认识,是许先生教给我的。但他一直以朋友之礼待我,并不觉得我是后辈,在人前人后亦从不吝惜对我的赞誉之辞。
相识没几年,他就有一本新书出版了,命我执笔写序。我当时略感意外,因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以他的名气,自序足矣;另外,以他的广阔交游,亦完全可以找到更有名气的人来写序。
许先生没有向我解释原因,我也没有多问,因为我把这视为他对我的认可与鼓励。于是一切顺理成章,至今有了三篇序文。
这些序文写得如何,自然不是我自己应该去置喙的,但让我感到开心的是,自己所序的几本许著销量都很好,尤其是《桃花扇底看前朝》,出版不到一年就加印了六次,足见受欢迎的程度。
许先生文字的影响力,自然不用我多费口舌去叙述。不过,关于许先生其文与其人,则是可以一说的。许先生文字的最大特点,是有着蓬勃的生气,嬉笑怒骂,挥洒自如,每令人在阅读的时候忍俊不禁,掩卷之后又足深思。
在写作上,许先生是以气驭文的典型。古人论文,看重一个“气”字。章太炎先生说:“自唐以来,论文皆以气为主。气之盛衰,不可强为。大抵见理清、感情重,自然气盛。”是的,文章要气盛,不是靠鼓出来的,这与作者的为人紧密相连,强做不出。按照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如果作者是一个“见理清、感情重”之人,那么他就具备了文章气盛的条件。
许先生就是这样的人。2016年春天,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因为一场事故而急需用钱,许先生知道了之后,非常关切此事,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提醒他的侄子记得出一分力,因为其侄曾经受过那位朋友的帮忙。
事情解决之后,为了提振那位朋友的精神状态,许先生还张罗一些活动给他做,结果是朋友表现得非常出色。活动结束后,许先生非常开心地打电话与我分享此事。如此义人,其文章气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生活中,对于那些看不过眼之事,许先生每每怒目圆睁,厉声斥责。看着他的这些举动,再读他那些嬉笑怒骂的文字,我们或许会觉得许先生是快意人生之士。其实这只是许先生的一面而已。
在我的印象中,当许先生遇到后辈有失礼数的行为,又或是遭到朋友的误解时,他总是能够表现出忍耐与包容,令人感佩。我一直认为,《论语》里最难做到的一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然而里面所包含的内容之多、对人的要求之高,是难以想象的。在现实世界中,许先生让我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温度。
在一次聊天中,许先生告诉我:人生快意之事,其实是不多的。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不是在慨叹人生不能快意,而是认为不要在人世中逞气行事。
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左传》里的一个故事。
鲁宣公十五年,楚国军队围困宋国的都城,宋国向晋国告急。因为晋、宋订有盟约,所以晋侯希望派兵救宋。这个决定符合道义,但也很危险,因为在此前晋、楚两国的邲之战中,晋国惨败,元气尚未恢复,如今又要与强敌开战,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这时候,晋国大臣伯宗对晋侯说:“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出兵救宋,晋国社稷可能出现重大危机;若不救宋,晋侯恐将遭到天下人的耻笑。最后,晋侯听取了伯宗的意见,选择了不出兵,而是派人向宋国传达消息说:晋国倾全国之兵来救,快要来到了。此时楚、宋双方也已经不堪战事之苦,两国停战议和。在这个事件中,晋侯为了社稷,真正做到了“国君含垢”。
我们看历史,总是容易记住那些意气风发的人物,而忽略了像晋侯这种含垢忍耻为人群谋福祉的行为。许先生似乎是在用他的言行告诉我们,这种历史眼光要不得。
其实如果我们细心留意历史,就不难发现,那些因图一时之快而日后追悔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也说明,《论语》里简单的一句“言寡尤、行寡悔”,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境界。
因此,我们仅仅坚执是非,或许是不够的,还须细究事情的曲直,这意味着需要多一分的忍耐。许先生心中有守持,辨是非,故能有怒;在生活中,他每每为人着想,遇事辄帮人考虑到各种曲折的情况。这看似很不相同的两点,其实都是他“见理清、感情重”这一特质的自然体现,这使得他的文字臻于“自然气盛”之境。
和《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样,《清风明月旧襟怀》也是在说“旧”的人或事。值得一说的是,许先生爱古,但并不薄今。其实所谓“古今”,只能时间的一种变化而已,无论时间怎样推移、世界怎样变,人们依然需要一些不变的常道。
许先生的著作,注重揭出这些常道。然而若是纯然论道,那未免太枯燥了,这当然不会为他所取。唐人李德裕说:“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常道如日月,万年不变,然而日月照耀下的光景则不同,它们各具精彩的面目,值得我们细细观赏。
要知道这些光景如何,去品读许先生的文字无疑是一条上好的途径。
http://item.jd.com/12110938.html
2017-01-23 2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