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于人文与社会学者的职业习惯,笔者观看了几期收视率据说较高的节目《中国式相亲》,主要要了解一下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观念有无变化。这个所谓的“中国式相亲”,“中国式”体现在何处呢?
笔者归纳如下——
第一,“中国式”体现在复杂的家族关系——一个人相亲,一家人参与意见,除了父母,还有姨、舅、干妈、闺蜜等等。这象征着在中国,你嫁娶一个人,等于嫁娶了他或她一家。看似热热闹闹大家庭,几代同堂,阖家欢乐,实际上这种方式埋藏着很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隐患。好的时候你来我往,甜言蜜语,坏的时候可以打成一锅粥。
第二,“中国式”体现在重物质轻精神。中国人因为没有宗教信仰,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所以人们比较关注财富和物质带来的安全感。所以,尽管有的人说他或她希望找一个“人品好”的,强调这个“才”可以去生那个“财”,但是同时他或她又强调自己有房有车,有些自相矛盾。已经看到的四集中,没有一个人提问对方的信仰是什么,座右铭是什么,最近在读什么书。在美国、加拿大同类节目中人们经常会问你的座右铭(motto)是什么,因为简简单单一个座右铭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理想、追求、个性、价值观,但是“中国式相亲”中没有人关心这个。
第三,“中国式”体现在对于血缘传承的重视,也就是说中国人一生的利益核心是以自己家族为重,而较少考虑整个社会。比如节目中有些选手的父母称要传宗接代,尽早抱上孙子什么的。中国人虽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不等于没有自己的信仰体系;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信仰体系除了传统儒家伦理外,就是对祖先的祭拜。因为不信上帝,不信轮回,所以人们就把传宗接代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这方面西方人确实不一样。笔者在加拿大滑铁卢参加过一个别样的春节联欢晚会,竟然全是白人家长带着领养的中国孤儿参加。而汉族父母极少有愿意领养俄罗斯孤儿、非洲孤儿、阿富汗孤儿或维吾尔族孤儿的,因为是异族,所以难免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这是中国式的思维。
对于血缘的重视还体现在不接纳带孩子的单亲母亲。有一集中有一女子离异,带着一个11岁的儿子。在西方社会这基本上不是什么障碍,西方人大多也的确能对和自己无血缘关系的继子继女视如己出(个别性侵儿童案件除外)。
第四,“中国式”还体现在善于把两家联姻当成一种资源组合,比如有的选手称自己是餐饮业老板,应征选手的父亲就赶紧说他可以帮助做消防;另一选手说自己租了1500亩地种粮种菜,应征选手父母就说自己家也有地,可以联手创业;还有一选手自己的公司如火如荼,应征选手父母纷纷亮出自家资源,称可以帮助他生意更上一层楼,等等。资源对等交换是中国人际交往一大特色,倘若你什么资源都没有,毫无价值,那是很可怕的。
笔者曾经认识一个美国朋友,在中国也一度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她名叫朱丽娅•诺里斯(Julia Norris),1968年生,美国马里兰州基督徒,在中国河南洛阳做义工期间收养孤儿院孤儿景家成,带到美国,取名叫克里斯汀(Christian),后来通过民间机构辗转找到养子的亲生父母,并带到中国和亲生父母相聚,这是何等的胸怀!朱丽娅对这对养子养女如何呢?一个细节就可以说明问题:这一双儿女都做了牙齿正畸,这是要自费的,而且价格昂贵,旷日持久,在中国很多亲生父母都舍不得给孩子做!朱丽娅后来又领养一个有先天疾病的中国女孩儿。朱丽娅至今未婚,领养中国孤儿完全没有出于任何私心。这要是在中国,一个大姑娘家,到了49岁了还没结婚,还领养了两个儿童,而且还不是一个种族,街坊邻居会有多少闲话!这就是价值观的不同和境界的不同!
上图:朱丽娅初次把养子克里斯汀带到美国时候的照片。
上图:朱丽娅一家人在养子17岁时候带养子回中国和亲生父母相会。
上图:朱丽娅一家三口的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