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图。文 落榜进士
锡林郭勒有着美丽的草原风光,古朴的蒙古风情、众多的人文古迹和晴朗的天气,冬日里全国很多地方都是雾霾天,而锡林郭勒却仍然是最蓝的天、最清的风。 当飞机翱翔在锡林郭勒盟上空的时候,窗外始终是浩瀚无边的田野,广阔无垠的大地也让人心潮澎湃,当我走出机场的时候,呼啸的寒风似乎就回荡着一曲荡气回肠的牧歌。
清朝乾隆八年在这里建造了贝子庙,后来又称为贝子旗,如今的贝子庙是来锡林郭勒的必游之地,我们一行首先来到了锡林郭勒盟中心位置的贝子庙广场,可惜贝子庙因为冬季游客少并没有开放,但广场上仍有很多市民和游客在这里散步玩耍。敖包山是这里的制高点了,登山敖包山可以看到十三敖包在眼前一字排开,每一座敖包上的旗帜在风中飞扬,五色的风马旗也飘扬在其间。
额尔敦十三敖包。
在额尔敦敖包山上用石头垒起了十三个敖包。这种敖包,亦称十三太宝或十三重天,额尔敦敖包山上的十三敖包均有象征的主人。如,位于中间的主体敖包代表的是阿巴哈纳尔左旗的旗敖包。并有三座庙敖包,即活佛仓、却日吉斯、亚乃吉斯三个敖包。代表本旗牧区九佐的敖包各有一座。因为祭祀额尔敦敖包的历史久远,又是一种民间民俗活动,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它的活动内容已被载入我国新编的《民族大辞典》之中。也是目前在全盟范围内投资最多,建筑最豪华的敖包群。
在敖包边走一般是顺时针转三圈、祈求好运常在,国泰民安。有的敬献哈达,三拜九叩,祈神降福。有的增添贡石,祈盼风调雨顺,五畜兴旺。
蒙古民族作为神物供奉的敖包,是一种用石块、泥土、柳条等堆砌而成的塔形建筑。祭敖包一般只许男人祭祀,而额尔敦敖包男、女都可以祭。
敖包山曾经是这座城市的最高点,但因为城市的建造,现在已经难以看到周边草原的风貌,但依然可以看到城市的中轴线让这座城市在蓝天的照耀下玲珑剔透。
锡林郭勒贝子庙广场前玩耍的孩子。
锡林郭勒贝子庙广场位于繁华地带,这里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广场在夏天夜晚会有喷泉表演,夜晚广场会亮起灯光,非常漂亮。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传统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他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民族服饰文化。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依附于本土文化,也记载着蒙古族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愿古老的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是2011年9月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立学院,学院从创立至今,一直肩负着传承和发展马头琴艺术的使命。在音乐厅门厅迎面的墙上还镶嵌着硅青铜铸的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的浮雕。
马头琴音乐厅是由清华大学声学研究所研究设计的,这个小型多功能音乐厅也被称为了锡林郭勒的“金色大厅”,大厅的面积有700平方米,观众席169座,所用的灯光和印象均采用了最前沿的产品装备,当我们走进这座“金色大厅”的时候,舞台中央一架施坦威钢琴醒目的摆放在其间,黑色的钢琴和舞台金色的设计,也给人视觉上一种淡雅庄重的感觉。
这座音乐厅有豪华化妆间、休闲区、休息室等区域,在全区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高档演义场所。
马头琴的艺术和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辉煌的成就和它在音乐界中的影响使马头琴成为了乐器中的佼佼者,马头琴是一件在音乐上具有神奇功能的特殊乐器,让人永远有探索不完的奥秘,也是人类艺术文化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这里欣赏了几首不同风格和不同演奏形式的马头琴音乐作品,演奏的大部分曲目都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创作的经典作品,演出一开始,马头琴悠扬的旋律就一直吸引着我们,这样的音乐也细腻的描绘了草原的风光,让我们欣赏到刻骨铭心的蒙古人对情感世界的倾诉。在演出结束后,乐团的表演获得了我们一直的称赞和喜欢。
马头琴一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它所演奏出来的乐曲深沉粗狂、激昂流畅而又优美动听,当我们听到旋律不听变幻的同时,似乎就可以感受到蒙古民族在草原上的生产和生活。
马头琴和钢琴曲的结合,有着丰富的感染力,让我们知道了音乐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的出神入化,让人回味无穷。
众人表演的马头琴合奏。
锡林郭勒盟最好的草原是乌珠穆泌,乌珠穆泌又分为东乌珠穆泌和西乌珠穆泌,东乌和西乌是这片草原的两颗明珠,2017年“第十四届内蒙古冰雪那达慕暨第七届冬季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就会在西乌珠穆沁旗上演。
清晨,天还没有亮,我们一行便从酒店驱车来到了西乌,通往西乌的道路开阔平整,在沿途中不时的还会在路边看到成群的马和牛羊,如果说夏季的草原与天地连接的都是绿色的山坡,那么冬日的锡林郭勒就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了。当日出的金光把草原照亮的时候,我们便来到了西乌,从车里出来,不一会便看到远方挥舞鞭子的牧民,骑着骏马飞驰而来,身上穿着色彩浓艳的蒙古袍子。
成群的骏马跑的并不快,牧民说有的母马这个时候已经身怀了小马驹。
骏马是牧民的朋友,它们享受着来自草原开阔无拘束的自由。
几座蒙古包就在雪地之中,也许是因为冬季的过,孤零零的蒙古包让我感觉有种与牛马为伍的寂寞,可那知这里一会又会是欢闹的海洋。
这次小型的那达慕表演是即将到来的冰雪那达慕节日的一次预演,冰雪那达慕是草原人一年一度的盛会,在蒙古包前,从各地而来的人和牧民们聚集在了一起。“火”是蒙古民族吉祥如意的象征,冰雪那达慕最为神圣、庄严的当属“祭火仪式”。在点燃了圣火举办“祭火仪式”之后,活动便开始了。
节目中有“蒙古族服装服饰表演”、“搏客”、“射箭”等表演,而我们最为期待的便是“套马”表演了。此时,蒙古小伙和姑娘们都是盛装而出,姑娘们争奇斗艳,男人们在搏客中挑战自我和对方,决出胜者的头衔。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代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的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为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为期5天的那达慕。2006年,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西乌珠穆沁旗曾在2004年、2005年、2010年分别成功举办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2048搏克(摔跤)大赛、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800匹蒙古马“阿吉乃”大赛、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1000人射箭大赛,创造了蒙古族“男儿三艺”标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2007年起连续10年举办“铁木真国际越野滑雪精英赛暨国际雪联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西乌珠穆沁旗站比赛”。
一千多年来,草原的领地在逐渐缩小,草场也在萎缩,但是那达慕活动却一直没有停,这是草原人最为隆重的节日,不论是大范围的,还是小规模的,草原人的传统习俗一直在延续,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已经住进了砖瓦高楼,但草原精神文化却一直在世代相传着。
因为那达慕活动并不是商业活动,所以观看和参加都不需要购买门票和入场费,现代化的生活并没有改变草原原生态的初衷,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淳朴的快乐,让我们不得不赞叹草原人的真诚与可爱。
一位蒙古老人,阳光把她的脸烤的红彤彤的,当她看到我的镜头对向她时候,也向我投来了善意的微笑。
如果你亲身体验过那达慕的表演,那么一定会被这里的热闹的气氛所心潮澎湃。
如果你没有机会和时间走进草原牧民的生活,那么观看一次那达慕表演就是一次不错的切入点,因为这就是锡林郭勒草原旅途之中最美的亮点。
在午餐过后,便是大家期待的套马表演。
这次那达慕的小型表演还让我第一次见识了草原牧民套马的张狂与不羁。虽然表演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以前只觉得马是大草原上最俊雄的生灵,而这次亲历了套马的激情演绎后我才知道,比马更雄健的是誉为草原男神的套马汉子。
套马原为牧民放牧马匹时的一种技能。该运动分挥杆套马与绳索套马,挥杆套马是骑手各持一长约3米的竹竿,竿顶扎一绳环,环的大小以能套住马头为宜。套马是草原牧民驯马的基本功,而这项技能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套马汉子”坐骑骏马、手拿长达3米的套马杆,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驰、追逐,到了合适的距离时即迅速套马,以先套住马头、拉住烈马者为胜。
当夕阳金色的余晖闪耀在城市之中,也给这座北方城市增添几分柔情和温暖。
小贴士:
1. 交通:锡林郭勒与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都有航班直通,火车只能通到呼和浩特。
2. 美食:手把肉、蒙古包子、奶皮子、奶茶、马奶酒等。
3. 在这里旅行最适合自驾,锡林郭勒草原并没有固定的景点,如果开车的话就可以深入草原腹地,行程就比较自由。
落榜进士: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背包客,也许有一天会和你擦肩而过。
【 微信:wudan365】【微信公众号:lvxing36524】【微博:@落榜进士】
2016-12-25 19: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