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一只手表摔坏了,引发了一家三口的口水战。
抱怨、指责、纠结、冲突由此而生。
本来一个祥和的早晨,却启动了一连串的……
一只手表打破了祥和
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
于是二人猛烈地斗嘴起来。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
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卡斯丁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
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
待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
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
试想,卡斯丁在那10%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费斯汀格法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从讲述这个手表的故事出发,引申出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可见,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在现实生活中,常听人抱怨:我怎么就这么不走运呢,每天总有一些倒霉的事缠着我,怎样就不让我消停一下有个好心情呢,谁能帮帮我?
这都是一个心态问题。其实能帮助自己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倘若了解并能熟练运用“费斯汀格法则”处事,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的感受
这是每天都发生的事。
这是偶然发生的事。
这是必然发生的口水战!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自我感觉对!
因为我们要纠正他人的错!
因为彼此的自是、自矝、自夸、自傲、自闭,
我们听不到看不到感觉不到对方的理儿!
停止抱怨!停止在日常生活中的抱怨!
会让任何人走向成功。
当下糟糕的情况其实都是自己抱怨造成的。
所以决定停止抱怨,开始改变。
车到山前必有路,出水才看两腿泥。
谦虚、敬畏、谨慎、恭敬、精进、纯粹,
只要你有了这样一些品质,
你就会改变抱怨的态度,积极地去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一生奋斗就为清静和绝活!
奋斗一生也只有清静和绝活归属于你!
回到清静的真源,拿出不同凡响的绝活!
阳明心学教你如何调整意识
中国儒释道三家核心主题就是调心调意。
阳明心学更是给出了调整意识的具体路径。
王阳明悟道三个阶段,
是对意识调整的三种基本路径。
第一阶段:证悟万物一体,都一样。
王阳明悟道石洞——阳明洞
1506年,35岁的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
一路上还被追杀,他没有抱怨,
他没今天见证生死,
干脆向死而生!
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澄默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顿悟:
万物一体心之道,都一样!
每个人的先天真源本心
“吾心即道”,
求理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王阳明就此开启“心即理”的路程。
悟道“万物一体之仁”,
却原来就是人人本具的良知。
他立志做个“万物一体之仁”的圣人。
无论发生什么,都一样
都是来磨砺你的心智
天崩地裂也可以淡定与平和
此心如如不动,灵然随机而动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立志!担当!慈悲!
立志向世间的苦处行,
担当解救万千生命于危难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恻隐之心,
万物一体之真善美。
发生什么都一样!
第二阶段:立诚,包含着大爱和惟精惟一。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有着巨大的喜悦。
但是听懂的了了。
为啥这个天大的道理就在那里,
可是能够接近的人却少之又少呢?
王阳明苦苦思索。
圣人境界难有人及,
但人们知道做人做事都需要“立诚”。
诚,在王阳明那里不仅仅是惟精惟一,
还有全心全意的爱,
还有制心一处的精专等等。
立诚,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立诚人人懂,人人可以学。商业上的立诚,就是拿出绝活,磨好豆腐!为什么要把豆腐磨好?因为你的爹要吃,因为你的娘要吃,因为你的孩子要吃!把你全部的爱投入磨好豆腐中,也就自然有了“万物一体之仁”了!
第三阶段:致良知——知行合一在事上磨。一期一会的精专。
可是,人们被短期利益驱使,
还常常迷失,把“诚”给丢了。
王阳明又在实践中苦苦思索。
最后,到了晚年,他悟道“致良知”。
却原来不必那么纠结,只要你能沉下心来,
该干嘛干嘛,把事情做好,
一期一会的精专
你就已经可以“致良知”了。
日本学阳明心学,
就是不在概念逻辑上兜圈子,
而是在实践中,推崇一期一会的工匠精神,
推崇无论做什么,
只要是你经手的,就要没挑儿,
就是要成为绝活。
不给你讲为什么,
把你的工作做成绝活!
这就是你全部的自尊。
如此天长日久,
工匠精神就成为了一种国民意识。
致良知的出口,
就是“回到真源,拿出绝活”。
这是一个圆形的运动:
你良知真源出来了,
干啥都可以拿出绝活;
只要你拿出一针刺破天的绝活,
良知真源就会越来越强。
不可以割裂这个圆
。良知境界不是靠词汇来实现的,
良知境界是靠你真实的生命律动。
“回到真源,拿出绝活”。
工匠精神就是致良知之路。
没有工匠精神,
只在概念逻辑中捭阖,
就永远离开了“致良知”。
阳明心学真好,
给出了终极命题:万物一体之真善美
也给出了具体路径:
淡定,平和,慈悲,万物一体;
立志,立诚,担当,惟精惟一;
回到真源,拿出绝活!
LeonFestinger: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你是否曾经陷入过这样一个处境,你不得不做一些或说一些与你态度或个人观点相悖的事?
每个人在某些时候都会经历。当你那样做的时候,你的真实态度或观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什么也没有吗?
好吧,也许真的没有。
然而,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当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相反时,态度会有所改变以和行为保持一致。
比如,如果一个人出于实验要求被迫发表一篇演说,而所要求的观点或立场恰与他自己的意见相左,那么演说者的观点会转向被迫接受的立场。
在各种不同的研究将这种观点的转变解释为两个过程的结果:第一,在脑中演习演讲过程;第二,试着往有利于给定立场的方向考虑。
早期的理论认为,为了完成这项在脑中进行的任务,被试会使自己确信那种将采取的观点。为了使这种推理更进一步,补充的研究被处理为提供被试金钱回报以让其作出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令人信服的演说。
他们预期,回报越丰厚,演说者的观点转变也会越大(这听起来很合逻辑,不是吗?)。然而,就像很多常识难以预测人类行为一样,研究结果刚好相反。比起微薄的利益,报酬越多,所产生的态度改变越小。若用当时流行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等)来解释,这类结果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几年之后,一个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深具影响力的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才解释了以上的矛盾结果。
认知指任何心理过程,如思想,主张,知识单元,态度或者信念。不协调就是指不一致。
费斯汀格指出,当你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在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你就会感到认知不协调。此时,它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不适和压力,其程度取决于这种不协调对你生活的重要性。
由于你无法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完成了,或者当时的形势压力太大),于是你只好改变你的态度。
费斯汀格的理论来源于紧随1934年印度地震后广布全印度的谣言报道。谣言预测,在灾区之外还会有地震,而且规模更大,波及范围更广。这些传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费斯汀格很奇怪,人们为什么要传播如此具有毁灭性的耸听危言?
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想到:也许谣言并非增加焦虑而是确认焦虑。
也就是说,即使住在危险区之外,这些人仍然非常恐惧。
这样就产生了认知不协调:对自身恐惧的认知与缺乏恐惧科学证据相抵触。所以散播将有更大地震的谣言就能确证他们的焦虑,减少他们认知的不协调。他们是先有感觉和行为,然后再设法将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之相吻合。
理论的提出
费斯汀格创立了一种理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你的公开立场通常会与你的个人观点或信念大体一致。所以,如果你相信“X”,而公众立场为“非X”,你就会感到认知不协调的不适。
然而,假如你知道支持“非X”的理由显然由压力、报酬的许诺或者惩罚威胁所确证,这种不协调就会有所削减。你越将不一致的行为视为出自己愿,你的不协调程度就越深。
有一种方法可以减少这种认知不协调的不快,就是改变你的个人观点以使它和行为一致(即改变立场)。费斯汀格认为当不协调较大时,态度和观点的改变也越多。
假如有人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在公众面前发表与你真实观点相反的立场,并且你同意了,然后假定其他人也对你作出同样要求,但是给你很少的酬劳,尽管此事不值得一为,你仍然同意了。
哪种情况下你的认知不协调更大呢?
按照逻辑,在酬劳较少的条件下你的认知更不协调。因为你态度的前后矛盾缺少充足理由。因此,按照费斯汀格的理论,你的个人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会改变更多。
我们来看看费斯汀格(在助手詹姆斯.卡尔史密斯James.Carlsmith的协助下)是如何检测这个理论的。
方法
假想你是一个报名参加了心理学入门课的大学生,其中一门课程要求你本学期作为被试参加3小时的心理实验。你核对了公告栏,上面贴有众教授和学长们正在从事的各类研究,然后你选中了一个持续2小时有关“行为测量”的实验。
如同其他心理实验一样,这项由费斯汀格与卡尔史密斯设计的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不能泄露给被试的,否则会使被试的行为发生严重偏差从而导致结果无效。原来的被试组包括71名心理学专业低年级男性学生。
你在约定时间来到实验室(在这里,实验室是只是一个普通房间),你被告知这项研究耗时1小时多一点,所以在日程表上只能定为2小时。由于还有一点剩余时间,主试告诉你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在访问被试在实验中的感受,然后要求你在实验结束后与他们谈谈,然后你被授予第一个任务。
在你面前放了一只内装12个线轴的盘子,你被要求将盘里的东西全都转移到桌上,接着把线轴重新放入盘中,再弄空,再重装,以此类推。你必须单手操作,速度自便。
当主试一边掐秒表一边记录时,你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半小时。然后盘子被移走,主试给你一块钉有48个小方钉的木板。
你现在的任务是把每个方钉顺时针转1/4圈,然后如此重复长达30多分钟!如果这听起来枯燥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么这刚好就是研究者的意图。用作者的话来说,这部分实验的目的在于让每个被试产生统一的消极观点。你也许同意这个目的毫无疑问已经达到了。在这项任务完成之后,实验才真正开始。
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三个组中。
在控制组,被试在完成任务后被带到另一个房间中被问及他们关于刚完成的实验的反应。其余被试则被引诱入实验更玄妙的操纵中去。
在那个任务之后,主试假装解释实验目的似的告诉他们,他们每个人都属于被试组A,在操作前没有任何提示信息。
而B组中的被试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会收到一个描述信息。他接着说道,B组中的被试所获悉的信息是任务很有趣,而且要由一个本科生作为已完成任务的被试来传达信息。
必须记住,以上这些都是幌子,以使随后研究中更关键的部分看起来真实可信,也就是说,这只是“故事的引子”。
然后主试离开房间几分钟。回来后,他继续说道,现在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麻烦事,他有些尴尬地解释道,那个通常给B组传达消息的本科生刚好病了,现在B组有个被试正在等待,而他们很难临时找个替补。接着他很有礼貌地问该被试是否愿意加入研究,向正在等待的那个被试传达信息。
研究者为了感谢他们的帮助会给其中一些被试每人1美元,而另一些被试则有20美元。被试同意后,主试给他一张标有“给B组”的纸条,上面写着“这很有意义,我得到了许多乐趣,并且过得很愉快,这很有趣,很令人兴奋。”
然后被试得到1美元或20美元,并被带到接待室去会见所谓新来的“被试”。他们被独自留在接待室20分钟,随后主试返回,感谢他的帮助,并把他带到访问室,就像控制组的被试一样,问他关于那项任务的真实想法。
这整个过程听起来有点儿复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根据预算共有3组,一组为了1美元关于任务的态度撒谎,一组为了20美元撒谎,而控制组则如实相告。由于程序错误,其中11名被试没有列入最终的统计分析,所以每组共有20个被试。
结果
研究结果反映了在最后访问阶段每个被试对那个枯燥任务的真实感觉。研究者要求他们按以下方式评估实验。
1、这项任务有趣吗?按从-5(极其枯燥无味)到+5(非常有趣)评分。0分意味着任务中性,既非有趣又非乏味。
2、你对完成这类任务的能力了解多少?按0-10评分。0表示自己一无所知,10表示对此了如指掌。
3、你认为本实验任务有什么重要价值吗?按0-10评分。0表示毫无科学价值,10表示表示很有研究必要。
4、你是否想参加另一个类似的实验?按-5(明显不想参加)到+5(明显想参加)评分。0表示感觉中性。
访谈中回答的平均值列在表1。
问题1和问题4的设计是为了验证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这两个问题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极其显著。与先前研究对此的解释和我们用常识预期的情况相反,比起另两组被试,为1元钱对此任务撒谎的被试表现得更喜欢这项任务,这个发现既反映在第一个直接问题中,也反映在第一组被试对参加同类实验更强烈的意愿上(即问题4)。
表1.每种实验情况下访谈问题的平均值
问题 控制组 1美元组 20美元组
这项任务有多令人愉快(-5到+5)* -0.45+1.35-0.05
有多了解 3.08 2.8 3.15
科学价值 5.6 6.45 5.18
.参加同类实验* -0.62 +1.2 -0.25
用费斯汀格的话来说,认知不协调理论是指:
1、如果说服一个人去做或去说一些与他个人观点相反的事时,他就会有一种改变观点以和自己言行一致的倾向。
2、引起公开行为的压力越大,上述趋势就越微弱。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发现显然支持了这个理论。费斯汀格对此的解释为,当人们表现出前后态度不一致(如说谎),但有充分的理由(20美元)这样做时,他们就会经历一个较小程度的认知失调。因此便不会感觉到有改变其观点的特别强烈的动机。
另一方面,对其矛盾态度没有充分理由(1美元)的人会感到更多的认知失调,故而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会更彻底地改变其态度。
该理论可以被形象地表述如下: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充分--轻微认知失调--小程度的态度转变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不充分--严重认知失调--大程度的态度转变
问题和批评
费斯汀格本人就曾预期到那些理论受自己新观点威胁的早期研究者会企图批判他的结果,并提出一些其他的解释(如本章之初讨论的心理预演或想出一些更好的理由)。为了反驳这些批评,真被试对新来“被试”撒谎的过程被录进磁带,然后由两个独立的毫不知情(1美元或20美元)的评估人评判。统计结果显示,这两组被试谎言的内容和说服力都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对此结果唯一明显合理的解释就是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了。
自从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证实了认知不协调理论以来,研究者们纷纷改善而非拒绝这项理论。这些不同改版由库伯(Cooper)和法西奥(Fazio)(1984)进行总结,他们将认知失调中态度的转化过程分成四个必要步骤。
第一步,这种态度矛盾必须产生人们不愿有的消极影响。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被试不得不对同学撒谎以说服他们参加一个非常枯燥的实验,这样就产生了所要求的消极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当你恭维某人衣服漂亮而你其实对其根本无法容忍时,你对衣服的态度不会改变。
第二步,被试必须对这种消极影响负有责任感。通常这涉及到一个选择问题。如果你自己对消极结果做出态度改变的选择,你会体验到认知不协调。然而,如果某人强迫你那样做,你就不会产生对行为的责任感,因而也就不会产生认知失调。虽然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文章标题用“被迫应允”这个词,被试实际上还是相信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愿。
经证实,生理唤醒(第三步)也是认知不协调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费斯汀格认为不协调是一种不适的紧张状态,它驱使我们改变态度。研究表明,当被试自由地表现出态度的矛盾时,他们确实有生理唤醒的体验。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没有测量被试的这一指标,但可以可靠地假定,生理唤醒确实出现。
最后,也就是第四步,被试必须意识到,生理唤醒是由态度矛盾引起的。在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研究中,被试所感到的不适应该被轻易和显然地归因为自己对同学了撒谎。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已经成为一个被广为接受并且被大量引用的心理学原理。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观点和态度由两个基本过程引起:一个是劝说——由其它人积极活动以劝服你改变态度,另一个就是认知不协调。
根据搜狗百科与网络文章《原来这叫:费斯汀格法则》编辑
——————————
2016-10-23 17:13:04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