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为了撰写一篇有关民主选举和公投的论文,笔者通过微信对20位生活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她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北京,其他分别生活在上海、广州、南京、西安、徐州、潍坊等地。几乎所有人都有本科学历,年龄从32到75不等。
这篇博客文章只是对英文论文的一个简要概括,不是英文论文的中文版本。
为什么本调查只针对女性?那是因为女性参政议政的水平和对民主政治的意识能够最大程度上反映这一个社会的整体民主程度。中国妇女对于民主和平等的诉求和在争取男女平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了,而并非是1949年建国以后(Croll, 1995),但是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妇女参政议政和民主意识的学术研究,少之又少。所以笔者对此展开了问卷调查,采样20份,问卷外还有深度采访,相对于上千人大规模的问卷,这种规模的问卷加采访是当前社会科学领域中更为推崇的。
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过去的两年中,作为选民,你是否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民主投票选举?20个人中只有两个人参加过,而且是单位人大代表的选举。其中一个描述说,上面给三个候选人,让选两个或两个以下,一个不选也可以,如果你想选候选人以外的什么人,也可以。另一个描述道,选的时候压根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所以看见旁边同事选了谁,自己也就跟着选了谁。相比之下,2011年全加拿大有超过60%选民投票选举总理(这个比例还不算高);2014年加拿大温哥华市选民选举出市政府27个官员,包括市长一名、市政议员10名、温哥华公园与娱乐委员会专员七名、温哥华校董理事九名(2014)。
另一个问题是,过去两年中,你是否被通知就一项影响到民生的市政建设项目参与投票?20个人中只有一人称家门口棚户区拆迁后收到一个问卷调查。拆迁之前是没有征得周围居民民主投票的。中英文历史文献都表明,古都北京的建设基本上都是政客的决策,在市政建设过程中把建筑学专家(如梁思成)和艺术家“排除在决策圈之外”(更毋庸说征求市民意见了)(Lin, 219-250, 2013, Visser, 277-310, 2004,and Wu, 2000, 184-186)。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你工作的单位里,就招聘、解聘、升职等事宜,是否有公平和民主的机制?20个人中只有三个回答有。一个拥有自己的公司,自己开公司当然深明大义,知道民主的氛围更有利于员工的投入。第二个是在幼儿园工作。第三个在外企,道:“外企的大公司还是有民主的。” 其他所有人都说没有公平,没有民主,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2011年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个工作单位中,员工的幸福指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员工对于公司决策的参与程度(Barker and Martin, 2011, 1-16)。所以说,聪明的老板应该是民主的老板,能听得进去员工意见的老板,能够鼓励员工直抒己见甚至投票决议的老板。可惜的是,20个人中有17个为单位里缺少公平和民主而深表不满,这些单位不仅仅是国有事业单位,也有民营企业。
问到“你是否支持英国选择留欧还是脱欧的全民公投”,一部分人支持,一部分人表示对公投还不甚了解。其中一个女企业家的回答很有水平,她说:“对于公投这种方式我持有保留态度。原因在于虽然公投表达了全民直接参与民主的愿望,看似十分公正公平,但是对于很多重大决策,选民未必拥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来判断自己投票所带来的长远后果。这样的决策应该留给政治精英和专业人士,而不是全民投票。”
问到中国是否应该就大政方针搞全民公投,大多数人回答“应该搞,但是结果会被扭曲,”“应该搞,但是中国不敢,”“应该搞,但是不适合中国国情”。多数人给出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不适合搞西方式的民主选举,更不适合搞全民公投。素质论一直是中国不能搞西方式民主选举的一个理由,在2000年美国CBS资深记者华莱士采访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时候,当被问及美国人可以选自己的总统,而为什么中国人不能选自己国家的主席的时候,江泽民的回答就提到国情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和公民素质不同等原因(2000)。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保留更好的台湾地区,率先实现了民主转型,并在2000年第一次成功进行了总统选举,有学者认为这证明在拥有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华人社会中一样可以实现民主选举(Gupta, 2004, 209-215)。
最后当问到“你是否同意港民和藏民搞公投决定是否独立出去”时,大多数人回答“不同意”,原因是香港和西藏本身就是中国领土,让一个地方的人自己搞公投分裂国家,是不能接受的。这个回答很正常——在加拿大从联邦政客到英语省份的多数选民,也反对魁北克省搞独立。假如魁北克居民自己搞公投,恐怕也会受到联邦政府和英语省份居民的抵制的。
参考文献:
Barker, Chris and Martin, Brian. 2011. Participation: The Happiness Connection. In Journal of Public Deliberation. Vol. 7 Issue 1, Special section. 1-16.
City of Vancouver official website. 2014.
http://vancouver.ca/files/cov/Declaration-of-Election-by-Voting-2014-signed.pdf
Croll, Elisabeth. 1995. Changing Identities of Chinese Women: Rhetoric, Experience, and Self-Percep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Edwards, Louise. 2000. Women’s Suffrage in China: Challenging Scholarly Conventions. In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Vol. 69. No. 4. November. 617-638.
Gastil, John. 2009. Refusing the Market: A Democratic Discourse for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August 1. 38. 582-596.
Gupta, Ranjit. 2004-2005.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the Referendum Issue. In China Report. 40 (2). 209-215.
Jiang Zemin Talks With Wallace. 2000. CBS.
http://www.cbsnews.com/news/jiang-zemin-talks-with-wallace/
Kaiman, Jonathan. 2012. Razing History: The Tragic Story of a Beijing Neighborhood’s Destruction. In The Atlantic. Feb. 9.
http://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2/02/razing-history-the-tragic-story-of-a-beijing-neighborhoods-destruction/252760/
Kipnis, Andrew. 2006. Suzhi: A Keyword Approach. In The China Quarterly. Volume 186. June 2006. 295-313.
Lin, Wei-Cheng. 2013 Untranslatable Iconicity in Liang Sicheng’s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Translatability. In Art in Translation. 5:2. 219-250.
Visser, Robin. 2004. Spaces of disappearance: aesthetic responses to contemporary Beijing city planning. 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3:39. 277-310.
Wu, Hung. 2000. 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 Chicago: Smart Museum of Art. 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