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
张守福:清胆排石丸治胆囊炎胆石症
Sunday, June 26, 2016 7: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自拟清胆排石丸治疗胆囊炎、胆石症198例疗效观察
张守福
胆囊炎、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86年开始,用自拟清胆排石丸治疗胆囊炎、胆石症198例,总有效率达98.48%。临床实践表明该丸有较好的清胆排石作用,且对虚、实证均有效。兹报告如下:
本组198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13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3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2个月。其中胆囊积液伴结石6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9例,胆囊萎缩伴结石3例,胆囊炎伴结石180例。1cm以下者67例,1~2cm者102例,2cm以上者29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并经X线胆囊造影或B超检查确诊。
治疗方法
①方药组成:生内金20g,鱼脑石15g,半边莲、鹿含草各12g,郁金、赤芍、川芎、虎杖、枳壳、香附各10g,生大黄6g。
②用法:上药共碾细末,以金钱草30g,茵陈蒿15g,煎汤代水泛丸,如梧桐子大小,成人每次服6g,日服3次,年老体弱、小儿酌减,温开水送下。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每疗程结束后复查X线胆囊造影或B超。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即临床症状消失,经X线胆囊造影或B超检查证实结石排尽,2年以上随访无复发;
显效:即主要症状及体征消除,经X线或B超复查证实原有结石减少1/2以上,炎症消失,1年随访基本无复发;
有效:即主要症状及体征缓解,胆囊积液消失,炎症好转,结石较治疗前略有减少,半年后随访疗效稳定;
无效:即症状及胆囊造影或B超无明显改变甚或加重。
治疗结果
治愈30例(15.15%),显效113例(57.07%),有效52例(26.26%),无效3例(1.52%),总有效率为98.48%。
典型病例
女,24岁,农民,1991年5月20日初诊。3年前始觉右上腹部时常阵发性疼痛,尚能忍受,服利胆消炎、解痉止痛药即能缓解。这次发病,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白睛微黄,今晨起出现恶寒发热,右肋下剧痛,放射至右肩,厌食油腻,口苦溲赤,大便秘结,3日未解。舌红,苔黄腻,舌中心干燥,脉弦紧。B超显示:胆囊炎、胆石症。结石大小约2×1.6cm左右。
中医辨证属肝胆气滞,湿热内蕴,日久煎熬成石。治拟清胆排石,行气通腑之法。给予清胆排石汤3剂,药用金钱草30g,生内金15g,鱼脑石15g,延胡索12g,郁金、赤芍、虎杖、川芎、枳壳、香附各10g,生大黄(后下),玄明粉(分2次冲服)各9g,每日1剂,水煎2次服。同时配合清胆排石丸口服,每次6g,每日3次,服药3天,身热退,右上腹疼痛减轻,大便通畅。舌红,苔薄黄腻,舌中心转黄干,脉弦细。停服汤剂,单服清胆排石丸,每次6g,每日2次,服4天后,除右上腹有隐痛外,余症消失,莫菲氏征(一),大便微溏,继用清胆排石丸治疗。3月后复查B超,证实原有胆囊结石消失,胆囊壁光整。嘱继服清胆排石丸3月,每日1次,每次6g,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体 会
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黄疸”、“胁痛”范畴。究其发病原因多因恣饮暴食,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因感受湿热之邪,内蕴肝胆,阻滞中焦,致使胆失通降,浊气上逆,于是痛、胀、呕、恶诸象皆现。基于这一病理特点,故方选金钱草、茵陈、郁金、枳壳、香附、川芎、赤芍清疏理气;虎杖、大黄泻热通腑;鱼脑石、内金消积、化石;鹿含草、半边莲除有清热解毒功效,还有轻泻作用。同进前者有温胆之性能,后者有清胆之功效。诸药合用,不但能清除胆道感染,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胆道功能,还具有溶石、排石作用,对胆管结石和泥沙样结石效果尤佳。做成丸剂仍是剧药缓投、轻投,对体质虚弱和老年患者适宜,且长期服用,无任何毒副作用。如病情较重者,可改丸药为汤剂煎服,同样效果良好,而且还有廉价、服用方便等优点。余经10多年临床应用,均取得满意效果,确有推广价值。
(载自1996年《中国乡村医生杂志》,作者系霍山县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守福)
相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