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福 张先芳
内容提要:本着总揽全局,面向21世纪的精神,进一步加速县级中医医院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院”、“能人建院”的战略。突出领导班子关键性,提高在职人员的群体素质,培养业务骨干,造就一批跨世纪的中医药人才。发挥专科专病优势,重视急症工作,加强内涵建设,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使县级中医院发展模式符合现代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向。
县级中医医院由于建院历史短,基础差,经验不足,规模大小不同,发展速度各异,真正能弘扬岐黄之术、发扬中医特色的为数不多;尚有一部分是沿袭综合医院的模式和管理方法,甚至有的办成了西医医院。而将这一新生事物引向完善、发展壮大,使中医药事业再创辉煌,任务相当艰巨,其关键在于人才。需要大批的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要培养、造就一批跨世纪的中医药管理人才和学科、技术带头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办好县级中医院,管理人才是关键
县级中医院必须以“方向、质量、效益”为重点,领导班子的选配要注重素质,对中医事业要热心,要有进取心和无私奉献精神;既要懂管理,又要善经营,并要熟悉中医业务。要破除“政治唯一”的选人标准,不能企求完美型人才。在选人方法上,要把组织委派、竞争选聘、民主选举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尽快创造有利于能人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用人机制上,唯才是举,任人唯贤,鼓励竞争,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按照中医院自身发展规律进行大胆管理,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二、发扬中医专科专病优势,培养中医业务骨干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医专科专病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医(药)师级以上人员中,中医内科占68%,其他各科仅占32%,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专科专病的需要,中医院很难体现各自特色,许多珍贵的特长、绝招、针法、手法以及灵丹妙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乏术现象依然存在。应该把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看作是继承中医学术和振兴中医事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要在具备简、便、廉、验特点,颇受群众欢迎,进而易于发展、易出成果的针灸、骨伤、推拿、痔瘘、眼科、气功等专科专病上下功夫,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优”。同时,对现有的中医药人员,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选好对象,进行有目的培养,做到经费落实,时间保证,形式多样化。晋升晋级上要有倾斜政策。现在存在一种现象:有少数中医院的西医能晋升,而相同条件、甚至条件更好的中医人员不予晋升。西医科室齐全,队伍庞大,而与之相伍的中医则相形见绌,这种本末倒置的“西化”现象,必须受到遏制。对一些中医业务骨干要分别选送到高等院校或上级医院深造,使他们学有专长,学而有成,真正成为学科带头人。
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不要自叹本院人才匮乏,而要注意发现本院中医队伍的佼佼者,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技术特长。对名老中医,要选派得力助手,做到人员固定,任务落实,尽快地把他们的学术经验和专科特长继承下来。
三、创设学习激励机制,提高群体素质
不少基层中医医院属于新组建单位,进人渠道混乱,不少在岗人员从未经过专业培训,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较差,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医院的发展。而且任何薄弱环节都会影响整体质量,任何人员的失误都会给医院造成不良后果。要实现现有人员工作效率的良性循环,必须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上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创设学习激励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学习,采取函授、夜大、自学考试、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办法,或请院外专家来院“传、帮、带”,鼓励自学成才,对学有成就的职工,要给于精神或物质奖励,力争在“九五”使在职人员整体素质有根本性提高。
四、重视中医急症,造就跨世纪中医人才
人称中医是“慢郎中”。慢性病去看中医,急重症去找西医,似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定势。中医传统处理急症的一套技术、方法逐渐被淡忘。中医阵地在缩小,病种在减少。如要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就要高度重视急症工作。在诊断、治疗、护理、病历、病房管理、人员组成以及考核标准等要按照中医特点和规律办事。选择收容病种,研究急症的处理方法和措施,改革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使中医急症成为发展中医的突破口,成为医院的顶梁柱。
人才培养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对于发展中医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拔尖人才,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就是要发挥本单位的整体优势,调动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科(室)职能作用,走“大人才”路子,实施人才系统工程。突出抓好人才交流、开发、培养、使用等几个重点环节,力争在短时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表于《1996年六安地区中医年会》,作者系霍山县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守福、护士长张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