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腊八面
○许石林
每逢腊八节,借助现代传播工具,都是普及腊八节来历及风俗起源的时候,各种说法不一。我老家陕西关中,自清同治以后,各种寺庙毁坏严重,所以,我们那里没有腊八节寺庙舍粥的事儿,也就没有吃腊八粥的习惯。
似乎全国各地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多,而我的老家陕西关中农村,却是早上吃腊八面。关中农村至今仍是一日两餐,即早上十点,第一餐,称早饭;下午两三点吃第二餐,称晌午饭。如果晚上非要吃,一般不成习惯,就是看身体需要,简单做点儿饭,称喝汤,不叫吃饭,一般是家里请了匠人做活、来客人等,需要喝汤,做饭也不叫做饭,叫烧汤。即不做干捞面之类,要烧米汤、或稀汤面条。我觉得这个一日两餐制,自然晚餐不吃或所食极少,对身体有好处。
吾乡风俗,腊八节早饭吃腊八面——主妇们将过腊八节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头几天就预备,头一天就准备了,当日早早起床,和面,醒面。家人还在梦乡,厨房里就慢慢飘出香味了。厨房窗户透出的灯光,朦胧而温暖,在寂静寒冷的农村,显得格外有人间的味道。
腊八面,面擀薄,切一把长,宽如韭叶,小米下锅煮成稀粥,再将面条下入粥,煮沸,调入用蒜苗、豆腐、粉条、杂菜等八样佐料炒成的葱花,也叫卤,再调盐、酱、醋等,想必从前木耳、香菇、黄花等都是稀罕物,现在则普遍了。做腊八面要做比平常的饭菜要多得多的量,一般将一口大铁锅做满。
热气腾腾的腊八面做好了,先盛一碗敬长辈老人。有的老人还没起床,儿媳妇就将一碗腊八面端到床头了。老人闻到面香,内心十分温暖,慢慢地起床洗漱、吃面。分家另过的儿子,会一早送腊八面给老人,看哪个儿子家送得最早。老人会非常欣慰。如果哪个儿子家没送腊八面,老人会生气,责怪这个儿媳妇太懒,把日子过得不像个日子。
就在全家吃腊八面的时候,邻居之间互相送腊八面,附近人家,各自相互送一大碗腊八面,尝尝味道,主妇们欢声笑语地交流,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人人脸上洋溢着那种文雅而多情的笑容,这使西北寒冷的冬天,显得非常温情,甚至让经历过的人回忆起来,感觉非那样的冬天不叫冬天,非那样的腊八节不叫腊八节。
腊八面虽是素面,但调和得非常浓香可口,人的胃口大开,做腊八面讲究用八样菜去配,吃也讲究一人能吃八碗!
人吃完,要给家畜槽里倒一碗,祈求牲畜来年健壮。也给鸡鸭们喂食一碗,通常母鸡入冬不下蛋,过了腊八即生蛋,俗语:“吃了腊八面,大小鸡儿都下蛋”……
过腊八节,开始有年味儿了,吃腊八面,等于是过年前的总动员,关中人说:闻到年气了。
此风今犹存,然而,如同其他传统的风俗一样,稀薄了……现代人更爱自己,但不讲究了。农村的年轻媳妇们也学着城里人,成天低头看手机,上网,不怎么将就做饭了。如今城里人追着吃柴火饭,乡下人却放着伸手可及的柴火不用,非要用电……风气变了。
今年的腊八节,正逢台湾地区选领导人。我在自建的国学群里,反复阻止群友莫谈国事,勿议政治。鼓励他们做好一碗腊八面、腊八粥,过好每一个节日,在这个人心浇薄的时候,过节应尽量隆重,讲究繁琐,哪怕迂阔……
其实,政治就在一碗面、一碗粥中——你饮食起居、人来客往、日用伦常极讲究、礼仪周到、不苟且凑合,这样的性情、习惯养成了,推而广之,于家于国,谁敢对你苟且、凑合?
所以,我非常不屑当今所谓自诩国学学者,不在其位,却多热衷妄图做顶层设计、汲汲于揽大活儿,就像手里拎着菜刀,总想做满汉全席施展手艺,却连碗面都不会做,葱姜蒜都不会切。学者罔顾日用伦常,不从自身做起,进而家庭、进而宗族、进而邻里、进而乡党,改良人心土壤、优化人心环境,耐心施教化、厚风俗。成天手搭凉棚瞭高望远,非分操心,指点江山,却连给自家祖宗怎么烧纸祭祀都不会、不做、顾不上,连个节都不知道过得像样、讲究。有的甚至看不起这样充实于普通人的、满满地装着人间温情和文化默契的一碗腊八面。
2016年1月18日
————《桃花扇底看前朝》
2016-01-17 18: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