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日本天天“蒋”【10月5日(星期一)篇】
不服不行!为了简洁明了的概括时下的社会现象,日本媒体真的很善于造词,比如已经出口到中国的“草食男”、“婚活”、“和平痴呆”、“空巢老人”、“就业冰河期”等。
2000年前后,日本连续发生多起少年犯罪事件,涉案人员的年龄集中在17岁左右,“暴走少年”这个词也应时而生,抢占了杂志报纸的大标题。
有“暴走少年”,就有对应的“暴走老头”。2012年,日本“购岛闹剧”的始作俑者、原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被媒体冠以“暴走老头”的绰号。这个词用的实在叫妙!
但不妙的是,在石原慎太郎日渐消停后,日本社会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暴走老头”。
9月29日上午11点,东京地下铁有乐町站内,64岁的老人新井说夫在走过一辆婴儿车旁时,突然伸出右拳打了车内的1岁婴儿的头部,随后拔腿就跑,被婴儿的父亲当场制服,闻询赶来的东京警视厅警员以涉嫌暴行罪将其逮捕,并在电视上曝光了他的容貌。新井供述的暴行理由是,“觉得婴儿车碍事”。
在中国,新井可能被带到派出所接受教育,向婴儿父母道歉了事,也可以通过私下和解的方式恢复自由。但在日本,这就是赤裸裸的暴行,换取不来同情。
我在每天必经的车站里,也经常能见到这种突然间言行失控的老人,有年轻情侣从他眼前经过,便要骂骂咧咧,自己走路毫无章法,却大吼别人“邪魔”。
据日本《犯罪白皮书》上的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因暴行罪被逮捕的65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全国共有2834名,是10年前的6.6倍。这个数字明确显示了“暴走老头”的增长态势。更何况还有许多没被逮捕的暴言暴行老人。究竟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究竟是什么令原应行事谨慎、生活安静的老人轻则易怒,重则犯下刑事案,集体开启了暴走模式呢?
首先,日本独居老人增多,缺乏沟通关爱。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提供的数据,1980年日本独居人口还不足总体的20%,但是到了2012年,独居人口已接近总体的40%。这些独居老人无法建立新的朋友关系,和他人日常沟通交流的机会又少,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心理,进而通过暴言暴行来散发孤独与失意。曾荣获芥川奖的日本作家藤原智美也认为,“人老了,尤其是男性老了,更容易丧失沟通能力,进而自己将自己逼进窘境。”
其次,信息社会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更新换代,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相处模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老人接受能力又差,跟不上时代步伐,落为了生活的弱者,举目四望,到处都是边走边看智能手机的人群,自己仿佛被放逐、被疏远了一般,还要面对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疲惫,神经变得非常脆弱,易受刺激。
最后,是没有好的老年范本。在过去,日本曾有过将寡言少语视为中老年美学的年代,代表人物就是高仓健、笠智众等名演员,但伴随着这些人的逝世,以寡默为美的时代告终了,拥有老而寡默的态度也无法赢得尊重。日本亚细亚大学教授、著有《自尊的社会学》的奥井智之也分析认为,“在昭和年代,从退休到去世的那段时间,被称为与死亡对峙的时间,也是值得讴歌的第二人生,老人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消费政府养老金,以及如何实现年轻时不曾有时间和机会去实现的梦想,比如再学一门外语或学会交际舞等。然而眼下的社会,是一个老龄化问题严重和追捧年轻文化的社会,不再以老为贵,年轻人认为老人是占用社会资源,消耗国家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的无用之物。”眼下正是一个发展变化越来越快,对老人来说也越来越难应对的时代,是从前的老人都没有经历过的大环境,因此大家找不到较好的生活范本和实用的生活指南。
66岁的日本纪实电影导演就在采访中透露过,“当我看到有中学生在车站内追赶打闹,不由自主的就大声呵斥,这个举动根本没经过大脑,就像是一种生理反射一样。事后我也有想过这行为背后的动机,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自己所剩时间不多的焦虑,是发现自己越来越没价值所致。”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对于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暴走老头”,人们不能只是批评和同情,更应该将这种现象视为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黄色信号,一个时代的过敏反应。如果不能改善、解决,或早或晚我们都要“被暴走”一番。■
2015-10-04 18: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