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和客户是什么关系?我们的答案是:要和客户“过日子”。
这里做一下解释,自IT业界兴起的“互联网+”以来,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在交通领域,有了移动互联网以后,滴滴、快的……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打车拼车专车软件;在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较为有序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在教育领域,互联网的空中课堂,早已实现了学员选老师的权利……互联网使各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等第三产业的“互联网+”新业态。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仅是第三产业被迅速地“互联网+”化,作为制造业,我们未来的出路在何方?如果把制造业生存方式比作“吃硬饭”,互联网软件开发应用为“吃软饭”,我们未来的出路就是“软硬饭统吃”。太阳能制造业要积极主动地“+互联网”,在 制造业原有创新基础上,利用互联网进行各业务的沟通,而这种相加不是简单的太阳能行业+互联网,它导入的不仅是软件,更是一种思维,我称之为“Made in line”——“ 设计在线”或“制造在线”。它已没有了定势,不再是一个产品模具下千千万万个产品的复制,而是加入客户感情、想法、意见及参与的产品定制。
曾经,我们的产品是在车间生产完后,由车间发往终端销售,我们和客户的关系是:客户千千万,我们见不上面,只有销售终端的经销商或售后人员能直接面对客户。现在我们的形式转变了,我们很大一批新兴业务,是先见到客户。客户带着困惑连线我们或者来到太阳谷,他们是来求助探寻解决方案的,这时我们和客户的关系,变成了共同“过日子”。客户在某专业有他的特长,我们在太阳能行业有我们的专业,他的特长加上我们的专业,我们共同探讨在他行业里的太阳能节能解决方案。
举例:最近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对未牲棚(超能人性养殖棚)的研究,直接利用太阳能,对养殖场养殖大户的鸡牛羊猪等进行牛性化、羊性化、猪性化、鸡性化的设计,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的沟通过程,“太鸡棚项目研讨组”里研究适合鸡生长、下蛋的温度、湿度、长宽尺寸、保温需求等;“太牛棚项目研讨组”里研究种牛、犊牛、肉牛、乳牛等不同类型牛的冬夏天温度解决方案;“太猪棚项目”研讨猪舍的热负荷、猪的生长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及改善……这些的研究,客户就像是我们的家人,围绕着他的需求,听取他的意见,参照他及他行业的经验,给其私人定制解决方案,一起过客户看得见的“日子”。
这种思维在一次微信中看到资深媒体人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中也有类似感慨,他在他六十秒钟的语音中也同样阐述了一种现象,与我们的做法不谋而合:
“关于互联网软件产品,过去的观念是,一款软件要设计的尽善尽美,才能投放市场,比如微软的Windows,可是后来大家发现没这个必要嘛,于是腾讯这样的公司又提出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做法,尽快上线,不要怕有缺陷,在和用户的互动中再快速改进。可是前几天我听到一位创业者讲课,他说其实还有一种更快的做法,就是,有一个初步想法就立即让设计师去P一张图出来,他就根本还不是一个软件,只是一张图,上面的功能啥的都是画上去的,然后发到朋友圈里,如果在熟人圈里有不错的反响,那再进一步去做。
互联网大大提升了社会反馈速度,好处呢,就是不需要再做那种完整的规划,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就可以从最实际的地方做起了,渐渐的行动的重要性就要超过计划的重要性了。”
罗胖说的非常有道理,这是制造业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我们在实际的探索中已经套用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做好软饭硬饭,和客户一起将体验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