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访香港凤凰卫视时政评论员邱震海
国际油价动荡、世界经济“大停滞”、地缘冲突迅速升级,近年来各种风险开始在中国外部层层叠加。而与此同时,正在进入“新常态”的中国,还面临着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深水区”的严峻考验。如何迎接这些重大挑战,如何渡过这些重大危机。2015年4月,一本新著《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东方出版社)给出独特见解,引发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以“严谨、深刻”而著称的知名学者、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正是该书的作者。
年少时一度傲视群物,曾以德文、中文出版学术著作和新闻作品数种;十多年来,从学界、商界到新闻界,涉足多个领域;人至中年,成为凤凰卫视主打节目“震海听风录”和“寰宇大战略”的评论员。邱震海既具备学者的沉静、理性与缜密,又具备商界人士的雷厉风行与干练敏捷,同时还具备新闻人的敏锐与练达,是难得一见的“复合型评论主持人”。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日本新华侨报》记者采访了邱震海。
中日关系有大逻辑和小逻辑
《日本新华侨报》:您的《迫在眉睫》一书中,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存在忧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两次上台时,都对中日关系采取了一种“斗而不破”的做法。根据最近安倍的变化,您那种忧虑有什么变化?
邱震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是把中日关系分成一个大逻辑和小逻辑。大逻辑就是两个国家、两个东亚民族,过去长达一千多年都是中国是老大,日本是学生。最近150年,日本变成亚洲的中心,中国积贫积弱。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两个大国要被迫接受东亚两强并列的局面。这对双方的民族心态、国家定位都是一种挑战。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中日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我称之为大逻辑,它会潜藏在两个东亚民族很深层、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但是它会折射在表层,会折射在历史问题、国民感情冲突、领土主权等问题上。我觉得这是个大逻辑。
还有一种是小逻辑。小逻辑就是政治领导人。比如中国政治领导人、日本政治领导人上任后,个人或者智囊的研判。政治领导人和周围的智囊有其独立性。如果明智一点,他就会把中日关系搞得好一点,如果不明智一点,可能就会陷入比较困难的局面。但是他们有时也会受制于大逻辑。毕竟这种大逻辑是无法摆脱的。
我们可能每天都看小逻辑,但往往会忽视大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中日关系的未来是乐观的。因为我相信,中日交往两千年,真正交恶的或者有困难的也就150年。那么,如果中日未来还有两千年、四千年,从这个意义上完全是乐观的。
即使是未来30到50年我也是乐观的。因为中日两国处在势力和秩序重组过程中。未来的这种秩序,我认为无非两种可能。一种是两强并列,两国从民族心理上真正都承认了,或者也适应了两强并列。另一种就是以中国为主、日本为辅,像历史上的局面。那么,中国需要调试,日本更要有调试。
无论哪一种格局出现,我认为中日关系都会稳定下来。这个过程中会伴随很多冲突。每一个冲突都是一次博弈。我经常讲,如果我们是朋友,那再大的事都可以小事化了,如果我们要成为对手,成为战略敌人,那再小的事也拿来说事。但是大逻辑是乐观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中日双方要破解一些迷思。现在中日短期之内要成为好朋友很难,因为有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冲突。但是,不成为朋友也不一定要成为敌人。在朋友和敌人中间有很多别的选项。比如说伙伴、对手、陌路人或者是“邻居”,有很多的可能性。
现在中美都可以搞新兴大国关系,为什么中日就一定要成为世仇。如果中日成为世仇,那是两个国家的人们,尤其精英阶层没有水准导致的。
中日美要往共赢方向走
《日本新华侨报》:最近的博鳌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您认为,未来建立的东亚共同体里,中日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美国在中间是什么样的角色?
邱震海:您刚才提醒了我,就是“东亚”这个词。19世纪日本崛起时用了这个词。1945年以后,大家由于意识形态、冷战等原因,这个词已经不怎么用了。现在,冷战已经结束二十多年。随着中国的崛起,地缘政治的概念、或者国与国之间冲突又重新占据上风。所以,我们有意无意又把“东亚”拿了出来。
我觉得从理论上说,中日最好是携手合作。就像欧洲的德、法。当然,中日与德法又不能类比。德法各方面差不多,但是中日两国的规模、体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中日之间复杂的地方。我觉得,理论上最好就是双方共赢与合作。之所以说是理论上的,因为知易行难。中间有心态的问题,也有很多恩怨情仇解不开的问题。所以,实际上很难做到理论状态。但是理论境界,我们一定要放在那里。
还有您刚才说的第三方因素,就是美国。美国因素永远有两方面。他有挑衅和制造不稳定的一面,也有维持稳定的一面。现在冷战已经结束25年了,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就是全球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括美国在内的中美日三方的精英阶层,先要在理念上达成一个基本共识:我们可以往共赢的方向走,可以往大家利益共同体的方向走。
我很高兴地看到,最近中日双方领导人经过两次会面,包括海洋的管理机制、3000名日本游客访华等都慢慢在做。两国不一定要很快成为朋友,但是也不等于要成为敌人。大家都在往“危机管控”的方向走,这是很好的势头。人都是在摸索中学习,提高智慧。我觉得中日两国的人们可以在不断摸索中去学会很多东西,学会共同磨合。
矛盾可以通过合作慢慢消弭
《日本新华侨报》: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担当越来越多,中日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对日本更宽容一些,才会有未来的中日的合作的前景,您怎么看?
邱震海:理论上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也是这个观点的鼓吹者。现在中日之间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切入方法。一种是因为我们有矛盾,所以我们搁置分歧。一种是正因为我们有矛盾,所以我们要解决分歧。可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中日可能还需要几百年,甚至需要打几战才行,这就是在往悲剧的方向走。
理论上中日现在完全不具备战争的可能性。看看从上海到大阪的飞机就知道,都是爆满状态。中国老百姓真的仇日吗?也许每天晚上看抗日连续剧会很仇恨,但是到日本去买马桶盖、看樱花后,会觉得这个国家还是很舒服的。一方面拘泥或者陷入历史的情结,但是另一方面又在仰慕或者赞美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准。这是中国的一种自我矛盾,也说明我们在转型过程当中。
有些问题很难迅速解决,只能在共同的合作过程中,才能够慢慢消弥。中国对日本更加宽厚,不是说我们要忘却或者原谅。这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去认知日本。日本是个一体几面的国家,虽然物质和制度现代化,但在精神现代化还有点欠缺,同时有错误的历史观,否则日本也不可能让军国主义、右翼势力重新复发。
所以,我觉得中国应该有更多大国姿态、更多宽容。但是,这种宽容也不是盲目的,同时要有对日本从政治到民情各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很理性的研判。在这种研判的基础上,中国人要着力于自身更好、更快的提高。
练好内功才能处理好外部问题
《日本新华侨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说美国要做100年的老大,那么日美军事同盟也可能将存在100年,也就是日美联合打压中国也有可能继续存在100年。您对这种背景下的三国关系怎么看?
邱震海:首先,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一个人、一个国家要先练好“内功”,才能处理好外部的问题。中国其实有两个过程在同时进行:一个是内部转型,一个是外部崛起。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外部崛起。从纯外交层面上看,取决于中美双方怎么磨合。两方的战略精英怎样使对方相信,你的崛起不会挑战我,我也不会遏制你。这是双方从理念、策略到战略要去磨合的东西。但是还有更主要的,就是 “内功”要先练得好一点。同时,我们要更沉稳一点。我们跟外部依然会摩擦、矛盾,但是我们会把握得更好一点。
其实,中美之间未来最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共治世界。以前,有一个学者曾经跟我说,一个单亲家庭肯定是不完美的,好的家庭肯定是双亲。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是不同的,父亲可能严厉一点,逻辑性更强一点,但母亲更柔和一点,这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别。
其实,这种磨合也不是不可能。因为今天的世界不是原来的非黑即白,而是全球化的世界,多一点智慧双方能够很好的磨合。中日关系某种程度上是中美关系的地区折射,更多服从于中美关系。
今后一定是东西方并驾齐驱的时代,可能稍有强弱之分,但是这种强弱也是互补的。摩擦、冲突、博弈肯定会有,当然也会有一个很好的管管控机制。中日在这个东西方秩序的新架构中,是东亚的两个强国、大国,但是客观上又有体量上的差距。因此双方都要把心态调整好。我们现在做一些积极的事情,都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让子孙到时候骂我们。■
2015-07-02 18: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