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很多人依据经验评价M2,所以当看到降息、降准之后立即联想到宽松货币政策,甚至市场时常出现“中国版QE”的传闻。但我认为,简单理解有问题。降息、降准一定是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吗?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国央行正在执行“中性货币政策”,而偏宽一点是必要的,大规模放水并不适宜。
第一,我们必须理解货币政策是根“绳子”,当经济过热时,紧缩会立即勒紧缰绳,而使经济冷却;但如果是经济失速时,想靠这根绳子把经济推起来,恐怕事倍功半。为什么一旦经济失速,货币政策失灵?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不看好经济前景会减少货币需求,不管多便宜。所以,一旦经济失速,企业货币需求减少,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宽松货币、降低价格刺激企业增加贷款基本无效。
第二,经济从失速状态到正常状态需要时间,因为企业家要看清方向、找到新增投资的赢利点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就算中央银行货币投放下去了,贷款利率降下去了,也不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股权融资加大,势必减低贷款需求,而使M2增速降低。当然,这一点目前还不能100%地确认,但中国M2的降低,与这一年来中国股权融资的火爆应当有点关系。
第四,在实体经济疲弱,经济增长失速的情况下,大规模放水只会引发资产泡沫,而使整个经济变得更加浮躁,同时也会抑制实体经济发育。
基于上述,我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目前反而不易大规模宽松,但适度的宽松一点,压低货币市场利率是必要的。我们坚持以前的判断:当下中国的金融问题,不是货币多少的问题,而是金融结构扭曲的问题;是流向实体经济的资本过少,而流向货币投机的货币太多。所以,中国必须立即解决的金融问题是:如何让我们的金融机制更加有利于实业资本的形成,而不是有利于货币套利资本的形成,这才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所在。
有人会说,你说得不对,美国不是依靠大规模QE把经济拖出泥潭吗?我认为,持此观点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认为,让美国经济迅速恢复的根本动力不是货币,而是资本。美联储“QE+扭曲操作”的过程中,QE压低了市场利率,最大限度地压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如论是贷款下降、还是股价上涨都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的体现;另外,锁短放长的扭曲操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它使得美国的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安静,金融机制更加符合实业资本形成的需求,而整个过程中,美国实体经济的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动力。
实际上,决策者似乎已经意识到两大问题:第一,过去用紧缩货币的方式“去杠杆”是错误的,这将导致中国经济失速,而现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实际就是经济失速的体现;第二,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必须遏制,转而更加注重金融机制有利于资本形成的方向。正因如此,今年以来,货币当局更加注重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而降准、降息恰恰是金融结构调整的必然动作。
降息:压低货币市场利率,并借此引导贷款利率下跌;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同时通过货币市场减少短期流动性,从而实现金融结构的调整。两项动作加总实际就是:从成本、数量和期限上推动实业资本形成。
尽管如此,目前M2增速依然偏低,这会让人担心GDP实现7%的增长是否可能。但我认为,4月份的货币数据应当属于“底部行情”,也许5月份还不好看,但下半年应当有所改观。因为我们看到,从小微企业到大型企业,股权融资正在火热进行中,企业的活跃度随后会有所增加。
2015-05-13 23: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