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成都街巷系列(22)——五世同堂街上的感叹(下)
说到这里,历史上还有这样一段插曲: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华阳县石板滩廖观音起义,秋天,包围成都。同年十月岑春煊接任四川总督,征调官兵将城东莲花祠、昭觉寺、东大街府城隍庙、五世同堂街寄宿的流民押往郊外,以通敌暗探罪名处死。岑春煊枉杀无辜,它的幼年塾师赵藩为此写下著名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名联送武侯祠悬挂,请岑春煊前往阅联,以示警喻。
这场屠杀,造成郊外圣灯寺、踏水桥一带菜农及制豆腐、豆芽的人不敢进城,城内居民吃不上菜,怨声载道。岑春煊亲自到圣灯寺调查,给冤死家属发放抚恤金,东郊豆制品才得以恢复送到城中。然而岑春煊对老师却不客气,认为题联伤了自己的面子,不久就借故免去赵藩代理盐茶道道台的官,赶回了老家云南。
现在,五世同堂街的许多史话也只剩下一些传说了,而且这里早有了如同隔世般的变化。如果把这一条街放在万千条街中,我真不知道它有什么特色。没有老建筑的古朴端庄,亦没有现代高楼的气宇轩昂,大都是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红砖墙壁已经灰白灰白的了。街两边的底楼间或有卖杂货的,美发的,还有茶馆,成都随便一条街上都能看到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店铺。所以,每次从这里经过时,并无特别印象。并且,这些店铺也未形成气候,缺少一种商业氛围。只有住宅小区围墙边上繁衍生息的草蔓绿藤还让人眼前一亮,在城市钢筋混泥土的建筑上,能看到哪怕一丝丝绿意,都让人有种奢侈的感慨。
就是这样一条街,在陈白尘眼中却有着磁石般的力量,如果不了解那段往事的人,一定会觉得奇怪。老年人大约都是恋旧的,也都不同程度地自恋。陈白尘之所以风尘仆仆要去五世同堂街,实在是因为这里有过他的年轻时温馨的记忆。
抗战时期,《华西晚报》即诞生于此,诞生在当初的张家大院——后来的省立成都中学。而陈白尘,正是该报副刊主编。《华西晚报》盛极一时,白杨、张骏祥、吴祖光、丁聪、吕恩、贺孟斧、方菁、方蓁、沈扬、耿震、刘郁民、金淑芝等一大批文艺界的进步人士都曾荟萃于这条寂寂无名的小街。在五世同堂街上,留下过他们多少欢乐或者多少故事我们无从得知,对于陈白尘来说,这是一条值得回味的街,一条充满怀念的街。然而,当陈白尘匆匆的脚步出现在五世同堂街时,他所目睹的,与我现在看到的大抵相差无几。一切已经物是人非,报社内的池塘没有了,池畔的水阁凉亭也不见踪迹。所有的记忆突然间失去了依凭,失望如野草疯长,惟有沉默或者一声叹息了。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对于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陈白尘来说,这种变化在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种改变却显得顺理成章。而我要说的是,即使看似毫不起眼的一条街,它也有过属于自己的精彩,也可能在将来演绎出新的精彩,而现在的我们又岂能忽视它、冰藏它呢。
对于一座古城,应该保留它的历史风貌。比如我们在每一条街道上,应能看到具有成都特质的文化符号。但是很遗憾,成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充满了许多时髦而又莫名其妙的东西,造出来的东西作伪、作假的不少。在我看来,什么是这座城市真正的根脉,值得我们去思考。根脉的东西被破坏了,历史就会消失,城市文化就会空心化,甚至完全成为一句空话!
这座城市有许多昔日的东西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全篇完)
贴几张各地存留的明清风格遗迹、建筑图照,以飨博友
老巷僻静处惊见旧门庭
残破屋宇 风貌犹存
名人故居 新颜旧貌
小巷通幽 庭院毗连
老城旧院 略见一斑
精致的雕花鎏金堂屋门
木质雕花堂屋门
雕梁画栋 匠心独运
不同风格的雕花门窗
牌坊匾额 昭示后人
焦板儿谢谢博友关爱与支持
2015-05-18 22: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