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国画大师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浙江宁海人,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诗、书、画、印俱佳,尤以绘画闻名于世,其中花鸟画造诣最高。他在花鸟画方面有破常规之举,构图新奇、壮阔,布局敢于“造险”、“破险”,运笔苍劲泼辣,用墨注重黑白对照,笔下花鸟极富生命力。他还把花鸟画和山水画巧妙的相结合,将明清以来的传统大写意精神内涵和情感特征融入其中。
中国嘉德拍出2.7亿多的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约23平尺
一 潘天寿花鸟画的特点
1、“造险”、“破险”的构图方法
在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作品中,倘若画面平淡天真倒也是一种美,但画面之经营无“险”却不能给人畅快淋漓之感,只有“造险”、“破险”才能给予我们欣赏者真正的心灵触动。
纵览潘天寿先生的一些大作,不难发现潘老取景的角度与众不同,常常在纸上布以大而倾斜的方形巨石,几乎充满了整幅画面。换以常人觉得画到此处就无从下笔了,因为石头在画面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位置,让人感觉喘不上气。但是他却胸有成竹的重新审视画面,在某些地方以花鸟虫鱼点缀,大疏之中有小密,大密之中有小疏,虚实之间,相生相发,给欣赏者“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系,分之又各自成行”的无限妙趣。
潘天寿绘
同时潘天寿对画面的四边、四角的安排也是极为讲究,他经常选取景物的某一部分安排在画面的边沿或是一角,却能使人产生画外有画之感。“置陈布势,要得画内之景,兼要得画外之景。”
他的作品《映日》便是构图“藏”与“露”的杰出典范。以三角形为分割的主调,位于画面右下角的是一组气韵灵动的泼墨荷叶,而位于画面左上方的是一枝斜出的荷花,郁郁动人,让人乍一看,感觉画外仍有花朵之感,含苞欲放的骨朵与浓墨的荷叶相映成趣,画面大空白与小空白的面积相差极大,节奏感强,使画面具有无限张力,给人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无限诗意。
潘天寿 映日 1964年
说到对四角、四边的处理就不能不提到题跋。潘天寿的画常常通过题跋和印章来进行置陈布势,敢在常人不敢题的地方题之,力求构图的新意。印章一般要略小于题跋,而他却常常用大章“醒画”,平衡画面,增加布局的内容,使得画面为之一振,同时使画中的色彩感加强。
2、布线的原则
中国画非常讲究“骨法用笔”,潘天寿曾说:“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因此,他主张以书法入画,“在沉着中求畅快,畅快中求沉着,与书法中‘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二语相参证”。怎样安排线条在画面中的位置,就体现了布线的原则。
潘天寿绘
“用以表现画面上的基础形象,每以墨线为主体。用线最能迅速灵活地捉住一切物体的形象,而且用线来划分物体形象的界限,最为明确和概括。”线组成面,面与面的对比会影响画面的平衡和形式感。平面分割的均匀给人一种轻松、平易的感觉;平面分割差异大则会让人感觉夸张、惊险、节奏感强、大气整体。
二 花鸟画与山水画相结合
从他的几幅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肯定果断、简洁明了、雄健刚直的气息,他的《记写雁荡山花》,以金石书法入画,将近景山水配上近景花鸟,使花卉中见丘壑,深山的乱花野草写的无比传神,将两者灵活的融入一幅画面,体现出山花烂漫的动人境界,让人感受到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
潘天寿 记写雁荡山花
潘天寿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的观点,为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潘天寿先生将诗、书、画、印熔于一炉,将构图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让我们去学习、研究。
2015-05-19 0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