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央行刚刚公布的1月末货币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4个和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7.2个和9.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同比下降17.6%。
说实话,这样剧烈变化的货币数据历史少有,难得一见。当然,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这是货币统计数据调整带来的变化?还是另有隐情?恐怕只有央行能给出清晰的解释。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数据给人以抽疯感觉。为什么在流通中的货币(M0)同比下降17.6%的情况下,M1会同比多增9.4个百分点?这当然说明M1当中的活期存款暴涨。
那为什么金融机构活期存款暴涨?原因可能很多:第一,各企事业单位发放年终奖等现金,但大都通过直接划入个人银行卡,而转变成活期存款;第二,一月份贷款增长较快,企业获得贷款后,尚未来得及合理布局存款,而都已活期存款形态趴在企业银行账户当中;第三,股市好转后暂时调整,这使得大量银行储蓄转化为证券投资的保证金同时,卖出股票的钱还没有进行新的投资;第四,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尚未使用,而转化为银行活期存款;
是这样吗?不知道。因为银行公布数据,根本不涉及活期定期的分项数据。但我们从社会融资数据看,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71.7%,同比高20.8个百分点;而银行贷款总量同比增加13.9%。这确实可能导致活期存款大幅增加。因为,2月份进入春节前的“浮躁期”,工程进度安排减低,相应的资金需求也会减少。拿到的贷款暂时不用,也没必要因为各半月的闲置而理财,所以活期存款增加。
从存款数据看,住户存款增加483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037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00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70亿元。其中,增加最多的是财政存款。特别需要提示的是,2015年1月1日起,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各项存款也被纳入M2统计,但这2170亿元显然不是活期存款,因为货币存款收益极低,而这部分存款大都为短期定存。
值得指出的是,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M1的增长率不断减低,拉大了与M2的距离。这说明,中国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也在同步减低。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爆发式膨胀有关。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做得事情,就是把银行活期存款吸引出来,然后变成同业定期存款,这就是银行系统活期存款增幅大减,同时,各种支付手段的出现,也使得老百姓手中现金大减,相应的,M1增幅大减也在情理之中。
但为什么M0缩减幅度居然高达17.6%?这是不是太吓人了?是不是央行回笼现金?显然不是。因为数据显示:1月份,央行净投放现金2178亿元。那是什么导致M0如此幅度的缩减?或许是春节,老百姓把家中结余的现金存入银行卡的结果。尤其是进城打工族,平时发的工资和加班费等现金一直放在家中,现在该回家了,现金携带不方便,存入银行卡带回家去支付用度,可能这部分需求今年比较大。
当然,经济界人士关心的还是M2。其10.8%的增幅出乎市场预料,创新五年来的新低。市场担心,这个数据是不是已经确认了中国当下处于“通缩”状态?其实用不着怀疑,中国“通缩”早已是铁定的事实。P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而且不断扩大,这不是“通缩”是什么?那为什么CPI没有随之进入负增长状态?那是因为食品价格上涨所致。而食品价格上涨反应的不是货币问题,而是农业生产成本问题。
更重要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金融空转”越发严重,大量资金在金融自体循环,而并未投向实体经济。但这笔钱从央行的统计数据中看不出来,包括现在,新增贷款当然都是贷给企业,但谁能保证这笔钱没被用于放高利贷?或变成高利率的理财产品?说不清楚。正因为金融混乱,所以实体经济资金短缺,而央行根本意识不到。它能看到的是,银行系统流动性足够。但正是这个虚假的“足够”,压抑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收缩状态,乃至于今天“通缩”加剧。
我不知道央行看到这些乱七八糟的货币数据作何感想,有作何解释?但我希望它能给出解释,更希望它能明确地告诉我们,你想怎么办?
2015-02-15 23:26:03